前段时间的一个深夜,有一位学员给我微信留言,因为公司经营的问题,自己已经几个月辗转难眠了。
我清早起来看到了他的留言,其实心里也很感慨。
我想大家耐心听完他的经历,一定能给自己带来一点思考,我们怎么样找到企业发展的方向,怎么把事业做的更大更好。
这家企业过去是做出口定制的,因为本身有工厂的定制化能力,再加上创始人的经验、履历,到了2019年做到了1.6亿的规模。
当时,他们还和日本、韩国两个合作了很久的大客户,提前签订了2020年的合同,总值非常高,在2019年基础上增加了50%,基本上做好这两单就很好了。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疫情来了,这两个海外大客户就把合同按住了,没有马上启动。
这一按住就让这家企业老板有点着急,本来板上钉钉的大合同突然暂停了,谁也说不好未来什么情况,自己也没有别的海外订单,工厂就等于完全停摆了。
所以,这家企业在危急的时候找到了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打开国内市场,不然的话,在那种状况下,公司很可能就没了。
我就考察了他们过去十来年的业务,问老板有什么想法?
老板觉得自己跟海外品牌合作了很久,积攒了不错的技术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双模注塑方面,而且国内的电子商务很发达,市场很大,我只要在网上卖,做个自己的品牌,肯定能做起来。
这也确实是他的一个理想。
面对老板想从2B业务转型到网上做C端,而且是做自己品牌的想法,我当时就拒绝了。
我跟他说,如果你一定要做,我就不接这个项目了,因为确实帮不到你,甚至会害了你。
为什么呢?
很多企业在转型互联网上踩过的大坑,大家觉得我到互联网上,只要把渠道店铺都利用起来,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去往C端市场里推,什么事不就搞定了?
但哪有这么简单呢?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工厂的制造企业来说,我现在没订单,我要想维持住1个多亿业务规模,包括我的厂房、租金、设备、工人的固定开支。
需要的是什么?
是批量的订单,要有足够大的订单能够分摊成本,我先活下来要紧。
从B端的定制到C端零售,无论是量还是价格,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大。
C端消费者才不会跑到工厂来考察,也不会去官网看你的技术有多好。
顾客会在十几秒内就决定自己买不买你家的东西。
特别是如果要打造出一个品牌来,我们不光是要打磨出一款有卖点的产品,把它打爆。
还要去广撒网,把品牌建设当成一个长周期的投入,提炼自己的卖点融入到场景中,用营销和渠道把这个卖点接触到用户,让他们了解,变成他们的买点。
在一切可能的触点上,用最短的时间和语言打动用户,占领他们的心智,从相遇、相知,到相爱。
这些需要什么呢?
要时间,要耐心,要大量的投入,这不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要知道这家企业已经全部停工了,要等着米下锅了。
这位老板,当时跟我探讨了很久,虽然还有自己的想法,但最后他听取了我的意见。
因为我把话讲死了,你既然来了,选择相信我们,那我把所有业务逻辑跟你分析清楚了,你还想做C端,那我就不接了。
于是,我就根据他们现有的业务特征和积累,重新做定位。
我们带他回到原点去思考,我们现在有什么样的技术和能力,还可以去到哪里?
当时,我特别想给他们定位到某个业务的精密注塑,但是老板告诉我,他答应过自己的客户,不碰这个业务,这点我倒是特别喜欢,因为他很讲诚信。
于是,我们就避开了这个业务点,一方面把原来的业务细分,就像模具加工的业务特性,往往是开模和注塑连在一起,我们把模具作为一个切入口去打注塑,同时,把客户做分类,针对不同客户形成硬膜加软膜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既然未来有想法去做C端某个市场的品牌,我们现在就可以瞄准这个方向去做B端的生意。
不是自己做,而是从B端入手做精密仪器,因为本身他们就有定制化的能力,包括硬件加软件的能力。
然后,利用我们在网络上的能力在国内找客户。
后来在大搜和阿里巴巴上进行推广,同步到百度爱采购,在视频方面,用绿幕扣图的方式,剪辑出大量的视频作品,再加上关键词布局,把所有视频投到长视频和短视频平台,用视频做到pc端和手机端的霸屏。
我是怎么思考的呢?
第一点是回到国内,从本身比较有优势的领域出发,优先保证自己的业务缺口有订单能够进来,把有经验的团队能够留住。
第二点是找到未来要去的方向,即使是做模具开模业务,也不会去做泛泛的模具,一定要有一个方向去做精做深。
一个企业没有方向,就会永远停留在原点能力的地方。
就像一个工人守在工地上,你让我搬砖就搬砖,你让我打桩就打桩,我一直都等在别人来安排我做什么就做什么。
那工人的能力其实还在一个很原始的程度,没有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技术的沉淀,也没有任何积累,包括供应链、整合的能力。
今天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几乎都处于这样的状态。
就拿一般的注塑来说,在深圳的宝安、光明,东莞的长安、虎门、大岭山,这样的企业真的叫多如牛毛,而且大多数只是苟活着,看上去什么订单都能做,但能力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开模注塑的加工程度。
只有在某个领域持续的挖下去,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前进,才会逐步积累出各种各样的优势,别人有什么特定需求,你能给他一个解决方案,你能调配供应链去一起解决问题。
当然,讲到这,大家也差不多也猜到了。
这位老板一开始听了我的建议,业务有了一些起色,加上海外两个客户为了避免合同违约金,还是给了一部分订单。
后来这位老板没有继续放大力度去做大,还是回到当初去追逐自己的理想,没有按照我给的定位和路线去走。
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失眠了?
因为撞到了南墙。
C端投了很多钱还是没做起来,回过头去想,发现自己这几年走过来,C端没做起来,B端的方向也一直在变,哪个有单,哪个赚钱就做哪个,没有聚焦在一个特定的品类标签,业务一直做不稳定,团队不停换人,客户来了要么嫌贵,要么嫌工厂小。
所以,他现在有点后悔,说单老师,当初要是听您的,哪怕就一直围绕某个方向去在1668和百度上做,现在也不会这么被动。
还好他还年轻,还有机会,为了理想去拼一把,也不失为一种勇气。
当然,对很多企业来说,就像你是做印刷的,你什么都能印,最终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印刷厂而已。
因为你没有在某个方面具备特殊的优势,跟某个行业产生深度的链接,形成这个行业的品牌,你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们的学员案例库里,也有过很多这样成功和失败的例子。
就像我们的老学员,兆威机电,他们2020年在深交所上市,当初也是从注塑模具开始做起,从1997到2009年做了十多年,业务规模一直在1000万左右,也没做起来。
如果他们后来不是在我们的课程里,找到了往“传动”这个方向去走,慢慢开始去组装自己的传动产品,再升级到微电机,把应用场景发展到手机、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机器人各种高新领域应用。
我想,他们也不可能做到今天百亿的市值。
所以,对经营者、创业者来说,我们今天要有两个能力:
第一个是“回到原点”的能力,我知道我能做什么,我现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资源,有哪些事是我现在可以做的,哪些事是我目前不能做的。
第二个就是“去到终点”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大多是螺旋式的上升,我需要从原点出发,找一条可以深耕的产业方向,逐渐脱离基础的原点能力。
不断去跟这个产业产生深度的链接,提升我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往专业的方向去走,最后形成自己的事业。
所以,记住我今天讲的这个公式,专业加上产业,才等于我们能够创造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