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牛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去全球化带来的恶果显现,欧美韩企业坐不住了

发布日期:2023-09-04



  从去全球化浪潮和加息周期开始以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除了美国二季度GDP超预期提升2.4%,其他基本上都不及预期。

  去全球化的恶果开始逐渐显现。

  比如说我们的邻居韩国,根据韩国7月进出口数据显示,出口额503.3亿美元,同比下滑16.5%,这是3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连续第10个月下降。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04


  特别是半导体出口出现了严重的下滑,7月出口同比下滑34%,这也是连续11个月下滑。

  韩国国会议员梁香子,三星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突然改口说,美国应该放弃打压中国半导体,因为除了让中国企业更加努力之外,只会让韩国企业夹在中间白白遭受损失。



  作为韩国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三星在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2.28%,净利润暴跌95%。

  当然,其中一个核心原因是因为全球半导体需求都不太景气。

  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的超强需求周期之后,半导体整个行业都进入了下行周期。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17


  这里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周期当中挣扎。

  但是,三星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周期。

  相反,每当周期下行的时候,三星就会遵循“风浪越大,鱼越贵”的策略进行逆周期投资,低成本扩产,然后在下一轮上行周期中翻倍赚取利润。

  但这一次不一样了,三星25年以来首次提出减产,不敢再继续自己的策略。

  原因就是因为周期之外的中国市场变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在2009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买家,一直到今天。

  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的进口总量是5384亿块,金额高达27663亿。

  从产品类别来看,中国在处理器和控制器方面有比较强的自主能力,其他方面都比较依赖进口,比如说存储器。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27


  全球最大的存储器企业就是三星,所以,虽然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基本上消失,但三星半导体的供应链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像雷军就曾经在自己的演讲中说,为了小米手机的供应链,自己不得不飞到韩国请求谈判。

  但这种局面正在被改写。

  三星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的销售额创下历史最低水平,占总营收比重第一次低于10%。

  直接的原因,就是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这两家企业,扛起了中国存储产业的大旗。

  虽然在技术与市场规模上与三星还有差距,但因为去全球化的影响,半导体国产化正在加速推进。

  一个个国产企业开始挑战过去看上去不可能战胜的对手,反过来蚕食三星的市场份额。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31


  我们再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

  今年上半年,中国芯片进口总额下降22.4%,国内芯片的产量在6月实现5.7%的同比增长。

  美国的制裁,让国内本来处于弱势的半导体产业认清了现实,反求诸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产替代,已经成为了半导体乃至更多行业的共识。



  最近这几年,中国在光刻胶、EDA、晶圆制造、IC设计、半导体设备各个领域都持续发力,从买别人的,转为自己研发,自己制造。

  比如像上海微电子研发出28nm的浸没式光刻机,预计在今年年底交付,上个月,龙芯的新款CPU流片成功,性能达到了Intel三年前的水平。

  虽然这些企业还没有做到完美,尽管他们在技术上依然有差距,但我们能深深体会一个词:韧性。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35


  什么叫韧性?

  在物理学的概念中,韧性是表示材料在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我想在企业经营中,韧性就是一个企业在经历磨难,从痛苦中学习变革,再一次站起来的能力。

  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曾经说,大陆有再多的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

  确实,张忠谋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企业家,但他还是低谷了中国企业的韧性。

  就像王传福回怼他说: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在高通8月份的业绩电话会议中,高通的首席财务官其实已经提前对所有人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预测:

  从9月到12月,高通不会收到从华为来的任何实质性的收入。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38


  在8月底,华为就用行动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顶着美国的制裁,华为手机带着自己的麒麟芯片重回高端市场,自然就不再需要高通的芯片了。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压,在去全球化的博弈和互相损失中,欧美韩企业开始坐不住了,就连ASML的CEO也改口说,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是个错误。

  这就是韧性的胜利。



  当然,中国半导体产业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它遭受了种种磨难,却在打压中更加具有生命力,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目前的世界暂时进入到了一个去全球化的乱纪元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企业比较痛苦,因为以前可以自由进入的市场,可以随便进口的设备、材料,今天都不太容易做到了。

  但实际上,制造业的发展就像是一条莫比乌斯环。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不断往前走,跟对手在竞争,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还是在与自己竞争。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42


  中国的制造业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对抗历史周期和自我的循环。

  我们有过辉煌,我们曾经一度占据过全球产业链的顶端,拥有各种先进技术,掌握全世界一半的财富。

  我们也曾经没落,不只是财富和技术一度化为乌有,在产业链分工中也属于只能干一些低端的活,一想产业升级就会遭受四面八方的打压。

  但今天,我们开始从没落和磨难中再度爬起来,向着辉煌的顶点再次冲击。

  今天因为去全球化,撕开了一道全球产业链的口子,我们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上。

  能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对上游领域的野望,就得看我们的自主品牌能不能冲出层层的难关,愿意持续去走一条更难的路。

  当然,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缺失品牌、不懂得营销、没掌握合适的工具和技术逐步被淘汰。

  但我们别无选择,所谓红利,是流血之后,去争回来的利益,这是我们这一代乃至未来下一代人必须要去完成的使命。


微信图片_20230904100146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韧性就是顶着向上攀爬的寒风和峭壁,从磨难中汲取营养,坚持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终会回到顶峰的群星璀璨之处。
上一篇: 我们是不是都要来一次“数字排毒”了?
下一篇: 华为带着5G麒麟芯回归,背后还有比亚迪们在默默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