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产品同质化还未解决,一个更加隐蔽的危险正在出现

发布日期:2025-11-22

01

前两天,我暂停了忙碌的出差,在公司跟团队一起开会,规划《视播时代·企业全域营销快速增长系统课程》也就是系统班的迭代升级,同时,也对这段时间单仁牛商学员的落地进展做研究和复盘。

我们在规划和复盘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一个更加隐蔽和危险的挑战正在出现。

那就是“认知同质化”。

02

什么叫认知同质化?

就像今天困扰很多企业的产品同质化难题一样,由于功能、设计、供应链的快速迭代和模仿,导致任何产品上的优势都可能非常短暂。

然而,在视播时代,问题不只是“产品相似”,而是“传播内容相似”。

什么意思呢?

今天所有的主流内容平台,特别是短视频直播平台都在采用算法分发机制,为了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率,算法会优先推荐那些被证明具有高“完播率”和“互动率”的内容格式。

这种由平台算法驱动的“认知同质化”,正在迫使所有品牌采用几乎一模一样的内容,使得品牌形象变得高度趋同。

我们结合单仁牛 商学员的内容和平台数据做了分析,我们会发现今天很多品牌包括各种类型的IP为了迎合算法,获取流量,都在复制当下最热门的病毒式挑战,用相同的背景音乐,以及模仿爆款的短视频内容和直播话术。

这就造成了一个类似于管理学当中的“红皇后效应”,企业必须不断奔跑,复制趋势,才能勉强让自己停留在原地,维持基础的曝光。

所以,算法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它让我们可以通过内容去触达精准客户,实现货找人的营销闭环,但也把同个领域的所有品牌圈养在一起去赛马,追逐流量。

那么,当所有品牌的传播内容都遵循所谓“算法最优解”,模仿最热门内容的时候,品牌实际上也在主动磨灭自身的独特性,用户眼中的品牌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讽刺的现实:企业遵从平台的规则,投入各种资源创作内容,迎合算法喜好,但最终结果却是让自己变得跟所有人一样。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所有产品都足够好,而且连所有传播内容都看起来一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那就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难度,被再次提高。

我们统计单仁牛商学员的传播内容数据,发现了两个数字。

1.2秒和10秒。

什么意思呢?

用户在浏览视频内容的时候,已经进化出了一套高效的“认知过滤”机制,对于那些被大脑快速识别为纯粹销售,或者是同质化广告的内容,用户的平均观看时长不足1.2秒。

相反,那些能够引发身份认同、价值共鸣或者是提供独特见解的内容,用户的注意力和停留时长能够延长到10秒以上。

这就意味着,用户不是在拒绝内容,而是在拒绝“相同的噪音”。

所以,企业今天在营销上的核心任务,是用内容创造一种独特的认知,产品只是这种认知的载体和证明。

谁能够在用户心智中占据更清晰的认知位置,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03

那么,怎么去破除这种认知的同质化呢?

我们先要从根本上去重置对传播的定义,今天的视播时代,内容本身就是企业需要打磨的核心产品,我们传递的内容一定不能只是描述产品的工具。

今天很多企业的内容仍然停留“我的产品是什么?能做什么?”上面。

但这种内容的传播其实是最容易被复制,也最容易被用户忽略的,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要把目光转移到更深层次,也更难被复制的维度:为什么跟我是谁。

“为什么”是价值IP,它要传递品牌存在的根本理由是什么?我们超越利润的使命是什么?

因为今天用户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行为,用户选择一个品牌,往往不是基于微小的功能差异,而是这个品牌能够帮助他们“表达自己是谁”。

也就是用户的深层需求是寻求认知上的共鸣,也就是“这个品牌懂我”或者是“这个品牌可以代表我”的感觉。

所以,传播的核心就不是“因为我的产品有什么功能,所以,你要购买我”,而是“因为我们懂你,我们有一样的价值观”。

这时候,差异化已经不再是产品的功能,而是在于品牌跟用户的共鸣,以及品牌价值对用户身份的展示,相当于品牌在充当身份的镜子。

04

“是谁”就是人设IP,品牌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背后是什么样的人?

在今天充斥着同质化内容的环境中,用户其实极度渴望那些真实的、人性化的连接。

所以,打造一个清晰、真实的人设IP,特别是创始人IP就成为了一种差异化的必然选择。

因为对企业来说,创始人不仅是最了解企业业务、产品的人,同样,他在“人设”上也可以无缝衔接成一个有许多故事可以分享的创业者、一个知识渊博的技术专家、一个能够跟用户直接交流的客服代表,一个始终代表企业价值观的代言人。

所以,创始人IP不仅成本最低,对用户的信任度也最高。

像在抖音上,一个稳定、鲜活的创始人IP出镜的品牌账号,比通用的企业蓝V账号,转化率高出60%,粉丝忠诚度主要是观看率和互动率高出35%。

所以,产品功能可以在一夜之间被复制,营销活动也可以被模仿,算法甚至会强制内容格式的趋同。

但是,一个真实、独特的源自创始人的人设IP,以及一个深植于企业使命愿景的价值IP,在结构上是很难被复制的,它们是品牌在用户认知中的信任锚点,无论算法趋势怎么变化,它们都能把用户的注意力固定在品牌之上。

05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把内容作为一种社交货币。

在同质化市场中,有效的传播一定是用户愿意主动分享的内容,因为用户不会去分享产品的功能列表,但是他们会分享能够提升自己社交地位的“货币”。

所以,我们传播的内容要能够设计成一种礼物,要么它是一种身份信号,用户分享这个内容,可以展现某种生活品味和理念。

要么它是一种知识信号,用户分享这个内容,可以获得专业知识或者是行业内幕,或者是能让买家给予尊重的专业。

要么它是一种情感信号,用户分享这个内容,是因为他觉得有趣、感动,被内容触动了情感。

要么它是一种痛点信号,用户分享这个内容,是因为他在这一刻被击中了痛点,他认可这个内容的价值。

当然,这种就非常需要创意和时间的打磨,并且要在内容本身不偏离企业业务的基础上去实现,像我现在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去打磨我的IP内容,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和审核。

我想,未来企业的营销不是在嘈杂的市场中推销一个同质化的产品,而是在噪音的海洋中,构建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独特品牌。

明天的单仁行,我们继续分享构建差异化认知的品牌矩阵模型。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视播时代下半场是认知战,看不懂这些,你的营销等于烧钱!
下一篇: 雷军、俞敏洪真的做错了吗?来聊聊创始人IP的知名度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