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赛力斯跟华为合作值得吗?企业转型的“灵魂”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11-04

01

最近,我在出差讲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

当地有个企业找到了我们团队,老板一边想跟我们合作,帮助公司实现转型,也提了很多目标,但另一边又犹豫不决,既不想把公司核心的业务状况告诉我们,也对未来转型的风险非常担忧。

团队就问我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当初上汽集团面对华为抛来的橄榄枝,当时的董事长说“让一家第三方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上汽拒绝了华为,而华为转头找到了另一家愿意给出“灵魂”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这家企业就是我们熟悉的赛力斯。

那么,赛力斯现在情况如何了呢?

02

在前两天,赛力斯发布了自己2025年三季度财报,营收达到1105亿,净利润53.12亿,同比增长了31.56%。 

同时,在前三季度,赛力斯的汽车销量超过了30万辆,特别是跟华为联合打造的AITO问界品牌,站稳了40万-50万的高端豪华车市场,实现了对传统豪华品牌的正面突破。

那么,在跟华为合作之前,赛力斯又是什么样子呢?

当时的赛力斯还叫小康股份,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中低端商用车和燃油SUV的传统制造企业。

它的品牌东风风光,长期挣扎在市场边缘,2020年卖出去不到800辆。

所以,在新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赛力斯的经营状况其实已经岌岌可危,2020年已经亏损了17.29亿。

对赛力斯来说,接不接受华为的合作,就是一次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选择。

那么,这个选择有没有风险呢?

当然有,而且很高。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华为还没有标杆产品和成功案例,谁都不知道跟跨界而来的华为进行合作,最终结果如何?

万一失败了,对华为来说无伤大雅,但赛力斯可能因此消失。

另一方面就是即便合作,赛力斯也要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资本支出,像跟华为初步合作的2021年,赛力斯全年净亏损18.24亿;2022年,随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产线改造,赛力斯净亏损38.3亿。

但在2023年第四季度,随着问界新M7、M9的上市,赛力斯的经营状况开始戏剧性逆转。

那么,是什么带来了这种逆转呢?

03

其实在一开始,赛力斯也没有交出“灵魂”,只是在自己SF5车型上,加入华为的电驱系统和Hicar智能座舱系统,然后进入华为的渠道进行销售。

当然,一开始的结果很惨淡,2021年赛力斯SF5全年累计销量8169辆,完全没有激起市场水花。

这次合作的失败证明了华为的“光环”无法拯救一款在产品定义、工业设计、品牌积淀上存在先天短板的车型,消费者也不接受这种技术拼凑的“缝合怪”。

按道理来说,合作就应该失败了,但赛力斯跟华为开始了更深度的合作。

这一次的合作,赛力斯就彻底交出了自己的灵魂,让华为从技术、品牌、渠道进行了三位一体式的重塑。

像问界系列从一开始就是由华为主导定义、设计,并且深度参与研发的产品,华为提供了一整套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同时,华为也包揽了赛力斯最致命的短板“品牌”。

几乎每一次产品发布会都是余承东出来站台,并且把华为在全国核心商圈的几千家零售门店都开放给了问界,把“看手机、看电脑”的高频消费流量转化为了“看汽车”的低频高价值流量,就差把华为的商标贴在车上了。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费者都是把问界当华为汽车来买的,这也让问界这个品牌从诞生之初,就直接享受了华为在高端消费电子市场积累的强大品牌势能,包括技术信誉和高端形象。

而赛力斯只是专心负责生产,确保整车生产的质量管控能力。

这种华为的全栈技术+华为的品牌背书+华为的零售渠道+赛力斯的生产制造,共同实现了赛力斯的惊天逆转。

所以,假如我们现在去问,赛力斯把灵魂给了华为,这样值得吗?

我想,不仅值得,而且还是近十年来中国战略转型中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赛力斯用一个濒临破产的“旧灵魂”换来了千亿市值的未来和中国豪华车市场领袖的“新灵魂”,这是一笔无比划算的战略合作。

04

我想,赛力斯的惊天逆转,也能给所有处于转型阵痛中的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带来一点思考。

第一、在“带着灵魂死去”和“交出灵魂活下去”之间,我想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抓住一切机会选择“活下去”。

没有生存权,一切关于灵魂的讨论都失去了意义。

哪怕很多传统企业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方法,生意可能还过得去,没到生死关头,不愿开放灵魂。

但是,如果企业的核心能力已经很难在市场上产生价值,客户在流失,业绩在失血,就像赛力斯跟华为合作之前的燃油车业务一样,那么坚守它同样毫无意义,只是慢性死亡而已。

正确的做法是找到能带你进入下一个时代的“新灵魂”。

第二、合作的深度,决定了转型的高度。

就像赛力斯跟华为一开始SF5合作遇到了惨败一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只是希望通过打补丁式的浅层合作来实现转型,注定会失败。像我也跟很多学员说过,如果老板没动力,过来上课就像走个过场,随便听两下,我们制定的落地计划回去没执行也没反馈,复训还要求着你来,那你还不如不来。

转型不是简单换个渠道,换个模式,企业一定要有勇气进行推倒重来的深度变革,从产品研发、市场定位、客户选择到品牌、营销进行全面整合才可能获得新生。

第三、务实大过担忧。

在跟华为接洽的其他车企中,很多企业都对转型的风险犹豫不决,但赛力斯的老板张兴海表现出了极大的战略务实精神。他拍板跟华为合作,承担了代工厂的称号、巨大的研发开支和企业内部的阻力,但最终在各种困难面前赢得了生存权和市场的选择。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

当然,干也不是盲干,赛力斯愿意合作的另一面就是华为给出了巨大的诚意,开放了自己资源打消了赛力斯的担忧。

所以,最后,正确识别合作伙伴非常关键。

就像我们开头的问题,团队问我怎么办,我就问他们,客户提出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解答?他担忧的地方,我们有没有实际的案例去消除他的担忧?我们有没有把我们辅导过的,跟他类似的企业案例,提供给他参考呢?

最后我也在返程前,跟这个企业的老板约了个饭,我说今天不是跟你来谈生意的,我明天就走,我今天就是跟你吃个饭,交个朋友,你把你担心的、关心的问题都跟我聊一聊,我给你出出主意,帮你参考参考。

所以,当他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我给了我的解答思路和建议之后,这位老板若有所思的回去了,后面团队告诉我,他又找到了我们,而这一次,他真的放心的给出“灵魂”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走访美的库卡手记:如何在红海市场之外,布局第二曲线?
下一篇: 企业如何跨越“采纳-转型”的AI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