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走访美的库卡手记:如何在红海市场之外,布局第二曲线?

发布日期:2025-11-05

01

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的出炉,作为专业投资者,我看到了一个特别的情况。

随着国家家电消费补贴效应下滑,像家电龙头的格力,营收和利润出现了双双负增长的情况,而另一家巨头,美的仍然保持营收13.85%、利润19.51%的高速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带着疑问,前几天,我走访调研了美的总部以及库卡机器人工厂。

在工厂里,我一边听着讲解员介绍,一边看AMR机器人沿着预设轨迹穿梭于车间传送零件,这些机器人看到我们会自动停下,等我们走后,又继续开始工作,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一秒卡顿。

看着墙上挂着客户名单,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德国的奔驰、宝马、大众,国内C919飞机等,我逐渐有了答案。 

在今年格力为了应对价格战,推出2000元空调的时候,美的早在十年前就开启家电业务外的第二曲线布局。

2016年收购库卡(工业4.0窗口)→2019年楼宇科技事业部整合(新基建启动)→2023年入主科陆电子(储能爆发期),每一步都踩中政策与技术红利节点。

在2025年上半年,美的业务智能家居占比2/3,机器人、智能建筑、新能源业务占比1/3,三季度这个比例还在提升。

所以,美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家电品牌,它还是一个机器人、新能源和智慧建筑的科技企业。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股东会的感悟:“真正的价值投资,是预见别人看不见的效率革命。”

今天我分享多年跟踪美的以及调研库卡的一些收获,思考如何在红海市场外布局第二曲线,实现制造+AI。

02

回顾2016年美的以37亿欧元收购库卡94.55%股权时,市场充斥着溢价过高、不务正业的质疑,但我记得时任董事长方洪波在经营年会上说:“要敢于进行颠覆性投资”。

放眼过去300年,商业文明的进步都是新旧势力斗争的结果,比如燃油车迭代马车,再到今天的新能源车迭代燃油车。

企业在变化迅速的今天,如果不能接纳和拥抱新思维,就会成为旧势力的陪葬品。

美的收购库卡也是如此,库卡对于美的的意义有三点。

1、形成技术护城河:库卡是世界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客户众多,专利储备相当于当时中国机器人企业总和的1.8倍,同时,库卡核心的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生产制造的赋能升级意义显著。

2、踩中政策窗口:在2017年德国修订《对外贸易法》之前,外资还可以直接控股高端制造企业,此后这扇大门就此关闭,而另外三大工业机器人公司,两家是日本公司,一家是瑞士公司,各有优势,我结合特斯拉机器人做了梳理,大家请看文稿中的图,美的其实抓住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3、市场协同:借助于库卡,美的可以顺势打开家电、3C、医药、汽车、航天这些增量市场,这种协同性是其他公司无法提供的。

当然,跨国并购难度远大于美的并购小天鹅、华凌冰箱,我在参与中国并购公会研讨中看到资料,有70%的并购在五年内未能提升股东价值。

而美的收购库卡后直到2020年,库卡仍然亏损1亿欧元,核心矛盾体现在三方面。

1、舆论与政策阻力:2017年收购初期,德国政府将库卡视为“国家战略资产”,欧洲媒体以“狼来了”形容中资收购,担忧技术外流。收购协议中被迫加入技术隔离条款,限制核心技术向中国转移,库卡管理团队保持独立,美的不得干预日常经营。

2、管理文化冲突:美的奉行“市场先行、效率优先”,要求快速响应中国家电、新能源场景需求,而库卡坚持“技术至上、流程严谨”,德国工程师团队对“为成本牺牲精度、追赶周期”的方案强烈抵触,像2019年某家电产线改造项目中,双方就因为机器人调试周期(美的要求15天vs库卡坚持45天)产生激烈分歧,导致项目延期两个月。

3、客户信任流失,欧洲车企担心技术数据泄露,从2018-2020年,大众、宝马订单占比从35%降至22%,库卡全球营收在2020年同比下滑19%。

面对这样的情况,美的如何破局?

美的策略是逆向研发+场景共创。

1、本土化研发闭环建设:2020年投入1.78亿欧元在顺德建立“蓝橙实验室”,聚焦重载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通过拆解分析库卡原型机,反向突破抗干扰运动刚度模型,2023年实现RV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国产化。

2、工业软件自主化补短板:针对库卡与中国供应链数据格式不互通的问题,引入中望三维CAD平台,打通从产品设计到交付的数字化链路,2025年新机型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图纸出错率下降60%。

3、场景深度绑定:美的把自己的家电工厂作为库卡的试验场,荆州洗衣机工厂与库卡联合开发“机器人+数字孪生”产线,通过10万次实测优化抓取算法,实现 95% 的齐套率和 0.1% 的丢码率,比传统产线节省40%人力成本 。

这也让库卡在机器人四大家族的排名从2016年营收第四到2024年排名第一,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库卡营收226亿,同比增长9%。

同时,中国本土化率从2017年的30%提升到了2025年的85%,核心部件成本下降35%,像昆山工厂实现了四向车、堆垛机的全流程国产化。 

结合工信部数据,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将达400台/万人,是2020年的2倍,在我看来,美的已经提前挤进了这个万亿市场,形成了三重护城河。

技术壁垒:吸收库卡2000余项专利,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控制器国产化率100%;

生态壁垒:“家电+机器人+AI”闭环成型,库卡机器人可直接接入美的M.IoT平台;

成本壁垒:本土化供应链使机器人价格低于瑞士ABB15%,性价比优势显著。

这与巴菲特强调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高度契合,2025年上半年美的非家电营收第二增长曲线占比达到34%,这也是为什么在家电补贴效应下滑后,美的依然能够保持增长的原因。

03

回顾美的创造第二曲线的经历,我想起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今天高端制造的升级浪潮开始到来,美的早期布局机器人,收购库卡的协同效应也在加速释放,不仅反哺自己的家电工厂,降本增效,还能赋能给外部市场,从C端转向B端,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

作为亲历三次巴菲特股东会、五次美的股东会的投资者,我始终坚信“伟大的企业总能在产业变革中重塑价值。”

美的收购库卡的案例,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缩影,这或许就是下一个十年最值得把握的制造+AI机遇。

我们也可以延伸思考三个问题,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替代”进程是否会超预期?AI与机器人的融合将催生哪些新场景?美的从2C家电到2B制造的技术转化能力能否支撑更高估值?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下一篇: 赛力斯跟华为合作值得吗?企业转型的“灵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