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我无意中看到京东创始人刘强东2018年在牛津大学商学院的演讲视频,他全程脱稿,如数家珍的讲了自己创业故事。
我看完之后很感慨,一方面是因为今天能够站出来,像这样去真诚分享的商业领袖已经很少了,即使有,基本上也都是鸡汤大于实际。
另一方面,就是刘强东对创业细节的真实回顾,对关键转型节点的选择,依然能够给今天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带来很多思考。
所以,今天的单仁行,我们就来看看刘强东在商业熔炉中锻造的创业特质。
02
在40分钟的演讲里,刘强东回顾了自己创业路上的5个关键节点。
在1996年,还是大四学生的刘强东,用自己编程和电脑组装赚来的积蓄,在学校附近盘下了一家餐厅。
由于当时还需要上课,刘强东没时间守在餐厅里,他就采取了相对放手的管理模式,以诚待人,给员工更好的待遇。
然后,这种基于信任的管理模式就出了问题,员工相互勾结,侵吞餐厅资产,几个月之后,刘强东的第一次创业就因为管理混乱和内部腐败失败了。
这次失败最直接的教训,就是缺乏对人性的认知。
所以,刘强东很失望,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为什么还要骗我呢?
但是,真正让刘强东超越普通创业者的地方,是他去日企打了两年工之后,他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于员工,而在于他自己作为管理者和制度设计者的缺位。
餐厅的失败,本质上不是人性的失败,而是系统的失败。
信任不是一种可规模化的管理策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建立在稳健、规范的财务、运营系统之上。
组织的有效性不是依赖于创始人守在公司里时时刻刻的监督,也不依赖于员工的道德品质,必须依靠制度和流程自我运转。
03
到了1998年,还清债务的刘强东因为懂编程,干过电脑组装,就去北京中关村摆柜台,卖电子产品。
因为当时的电脑、磁盘都属于高科技产品,客单价高,一次性交易。
所以,市场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翻新货和无票交易,商业文化崇尚的就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得暴利,做一单吃三年。
刘强东就反其道而行之,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来干,不愿意多走一步,我就向客户多走一步,他做了三件事。1、销售正品行货,明码标价,只赚取有限的利润;2、为每件商品都开具发票;3、交易附带服务,客户买了产品,还要培训他会用。
当然,这么做看上去很另类,别人可能成交一单几分钟,刘强东成交一单要几个小时,利润还没有别人多。
但是,刘强东的做法逐渐赢得了客户信任,京东多媒体也开始从一个小柜台,变成一个拥有有巨大储值、可转化的无形资产,也就是成为一个品牌的潜质。
它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得到了戏剧性的兑现。
当时中关村的人流瞬间消失,京东多媒体的线下门店被迫关闭,为了处理存货、维持生计,刘强东开始尝试在互联网论坛上发帖卖货。
在那个互联网交易体系还没有建立的年代,这种线上交易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一位知名技术论坛的创始人看到了刘强东的帖子,他把帖子置顶,回复说:“我知道京东多媒体,这是我在中关村5年以来没有买到过假货的公司。”
来自于第三方的权威背书,就像一把钥匙,把刘强东在过去五年的每一笔诚信交易所存入“品牌声誉”的价值,一次性地提取了出来。
来自品牌的无形资产,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成功地转化为了线上最稀缺的资源“信任”。
随着第三方的背书以及老顾客的评价,刘强东在一周之内收到21个网友的汇款,这不仅给他打开了线上销路,更让他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和品牌信誉的惊人力量。
其实在那个时候,我在深圳一家文化公司当老总,我也是利用互联网,仅仅是用邮件和CD光盘就把一本书一年卖出去上千万,所以,在2006年我创立单仁牛商的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互联网。
不光是因为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连接不同的消费者和应用场景,更在于互联网对于商业模式和效率的革命。
就像刘强东进入到互联网之后就发现,线上的成本比自己12个线下门店的成本降低了50%。
所以,在2004年,刘强东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创业勇气和战略远见,他“杀死”那个依然健康,但属于过去的自己,关掉了所有线下门店,全面转型线上,创立了京东。
04
在转型线上之后,借助于中关村时期积累的供应链优势和品牌信誉,以及互联网不断增长的趋势,京东开始在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站稳了脚跟。
如果就这么继续发展下去,京东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垂直领域的电子产品零售商,但是,刘强东开始了品类的扩张。
这也是我们观察很多伟大企业成长的底层逻辑:
企业的发展总是从一个小类别进入市场,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渠道管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随着能力的提升,企业逐渐进入一个大品类,在大品类中不断深耕,形成自己强大的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
所以,虽然大多数人第一次理解互联网营销的时候,只是认为把线下业务简单搬到线上去销售而已。
但我们一直在引导企业重要的是实现业务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变革和目标市场的深度挖掘,引导中小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持续、稳定的商业增长。
就像刘强东给京东制定的品类扩展领域是百货和图书,因为用户一年可能只买一部手机,但他会买十几次书或者日用品。
这些更大、更多元化的用户基础,就使得京东对第三方商家越来越有吸引力,订单总量的增加,又使得京东在采购上获得了更强的议价能力,摊薄了物流成本。
更低的采购成本和高效的物流带来了更优的价格和更快的配送速度,反过来又提升了用户体验,吸引了更多新用户加入。
这个“更多品类→更多用户→更大交易量→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好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用户”的闭环,构成了一个不断加速旋转的增长飞轮。
05
当然,刘强东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决策点。
一是他愿意为了驱动整个飞轮的长期加速,承受个别品类,像图书在短期内的亏损。
二是他对企业进行了再定位,外界把京东认为是一家互联网电商公司,但刘强东把京东定位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互联网是触达用户,了解市场需求的变革武器,而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利用互联网去实现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革命。
所以,当刘强东发现大多数的用户投诉都来自于第三方物流的时候,他就认为物流不是一个需要外包的成本中心,而是决定用户生命周期的核心体验,是必须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战略资产。
这也是刘强东战略思维中最深刻的一面,大多数企业的战略是“扬长避短”,把资源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那些困难、复杂的环节外包出去。
但是,行业最大的痛点,也是行业最大的机遇。
谁能以巨大的决心和投入,系统性地解决全行业都头疼的问题,谁就能建立起一种无人轻易复制的的竞争优势。
所以,自建物流网络,也成为了京东今天最坚固的护城河。
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创业者、经营者来说,刘强东在商业熔炉中锻造出的创业特质,不管是系统性思维,战略远见和勇气,还是对于互联网深刻的洞见和运用,依然都在今天具有不朽的价值。
当然,文章内容有限,我也推荐大家重新去回顾这段演讲(https://b23.tv/qxkJ8hD),我们也会在十一假期里给大家持续充电,了解更多的商业故事和案例。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