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围绕核心产品,我们如何进行场景的延伸、用户需求的挖掘?

发布日期:2025-11-11

01

昨天的单仁行,我们讲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如何去定位核心产品,定位核心产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就像我们去钓鱼,我们先要知道在哪片海域钓鱼?(市场选择)钓什么样的鱼?(用户分类和选取)用什么样的鱼竿钓?(针对用户的特定品牌)用什么鱼饵去吸引鱼上钩?(向特定用户传递的内容和价值)

当然,确定了核心产品之后,难道企业就只能卖一个产品吗?

就像我们上一期讲到的学员企业,它的核心产品是泳衣,那么,它在互联网上就只能一辈子卖泳衣吗?

所以,今天的单仁行,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围绕核心产品进行场景的延伸和用户需求的挖掘?

02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描述企业从单一核心产品出发的演进路径,然后再详细拆解。

1、锚定与分层:企业通过一个精准的核心产品作为“鱼饵”,对目标市场进行精细化的用户分层、分类跟筛选。

2、挖掘与延伸:一旦锁定核心用户,企业就可以围绕两个维度挖掘需求:一是基于“场景”的横向延伸;二是基于“生命周期”的纵向延伸。

3、整合与捆绑:为了满足延伸需求,企业初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捆绑销售”来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提高客户价值并且锁定客户。

4、赋能与整合:战略的最终形态是把整合能力平台化、系统化,通过赋能跟整合,从而建立强大的竞争壁垒。

我们今天的重点就在于2、3、4,特别是“挖掘跟延伸”。

当我们通过核心产品锁定目标用户,并且拿到了一定成绩之后,企业的下一个核心任务是系统性地挖掘用户的“场景需求”、“关联需求”和“长尾需求”。

什么意思呢?

还是以我们这家卖泳衣的学员企业为例,当我们知道泳衣存在季节性的限制之后,我们就要切换视角,从“我还能卖给她们什么泳衣?”转向“她们在使用泳衣的场景下,还需要什么?”

所谓“场景”就是需求的容器,我们可以去想一想客户把泳衣用在哪里?

这里有一个解构用户场景的基础框架5W1H。

我们就以时尚白领穿泳衣为例,去解构用户场景。

1、Who(是谁):高消费能力的时尚白领。

2、Where(在哪里):她们可能在海滩、游泳馆、景区、酒店泳池用到泳衣。

3、When(何时):除了夏季之外,还可能在周末、旅游旺季、节假日以及年假。

4、What(做什么):她们除了游泳之外,还可能晒太阳、拍照和社交。

5、Why(为什么):锻炼身体、假期放松、展示身材以及获得社交认同。

6、How(如何):她们可能是独自一人,或者是跟朋友、伴侣一起。

所以,仅仅通过这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场景中,用户的需求是成套出现的,她除了需要泳衣,还需要太阳镜、遮阳帽、防晒衣、拖鞋,乃至防晒霜。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不只是“卖出更多泳衣”,而是“给用户特定的使用场景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泳衣只是我们接触这个高端群体的触点,进入这个高价值场景的门票,特别是当我们的泳衣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之后,企业其实也同步获得了销售其他关联产品,比如说太阳镜、防晒衣的信任。

这就揭示了产品延伸的第一个路径: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的具体场景中,产生的即时性、关联性需求。

第二个路径是什么呢?

就是“长尾思维”或者叫“周期思维”。

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场景思维”是在同一时间点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进行横向延伸;那么“周期思维”就是在不同时间点满足同一用户的延续需求,进行纵向挖掘。

泳衣生意有季节性,但用户没有。

企业的核心资产不是泳衣这个产品,而是通过泳衣建立的品牌跟目标用户之间形成的链接和信任。

就像我们在单仁行曾经讲过的Alo Yoga,他们在瑜伽这个利基市场建立了用户信任之后,就马上向邻近品类进行升级和扩张,让自己的业务转轴,保持增长。

比如说他们推出了专门给男士准备的运动休闲服,给女士推出了护肤品,用数字健身平台卖在线瑜伽包括各种健身课程。

因为用户已经信任他们在瑜伽上的专业性和时尚性,所以,当他们推出相邻业务的时候,用户会觉得这是这个品牌自然而然的延伸,基于原有的信任,用户就有可能优先选择他们的产品。

所以,核心产品只是一个切口,用来触达高价值人群,赢得他们的信任,然后,我们就要分析这个用户在其他时间周期的需求,比如夏天的防晒衣、遮阳镜、秋天的风衣、冬天的滑雪服等等。

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把企业从“季节性生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而对“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运营。

03

当然,我们在挖掘用户的“场景需求”和“周期/长尾需求”之后,还必须要实事求是地选择具体的产品延伸路径,不是说有任何需求我都可以做。

比如说基于“场景”的关联延伸,我们可以把产品进行组合。

像泳衣+太阳镜+防晒衣就是一个基于场景的典型产品组合,我们就可以鼓励客户购买产品套装,而不是单个产品,从而提升客单价。

当然,产品组合有严格的前提,比如说产品组合之间必须具有强关联性,你不能强行捆绑不相关的产品,同时,产品的定位必须重叠,要么都是高端,要么都是追求性价比,而且,定价必须合理,总价要低于分别购买的总和。

还有一种是基于“周期”的价值延伸,这个相对来说就比场景延伸更难实现,因为它的目的是把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持续性订阅”。

就像苹果,苹果的核心产品是iPhone,但苹果并不追求市场份额第一,而是用iPhone筛选出了那些“高价值、高忠诚度、强付费意愿”的用户群体。

然后,围绕iPhone这个核心,苹果打造了AirPods、Apple Watch、iPad这些强关联产品,锁定了用户的数字生活场景,这就是场景的延伸。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今天硬件不管是创新还是销售都越来越难了,用户换新周期也在延长。

所以,苹果就利用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 Pay、iCloud这些数字内容和服务平台,把自己跟用户的关系从“硬件购买”的低频交易,转变为“服务订阅”的高频、高粘性、高利润关系,通过延展内容和服务获得新的增长。

像在2025财年,苹果的总营收达到了4162亿美元,而服务业务的营收达到了1092亿美元,占比26.2%,并且在2025财年的第四季度,服务业务首次超越iPhone,成为苹果最大的毛利贡献者,占到了总毛利的42%。

04

最后就是资源的整合跟赋能。

它的核心逻辑是“不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

就像我是一个印刷厂,核心产品是标签,但客户很多时候是需要“标签+外箱”的整体解决方案,那我没有外箱,是不是这单生意就不做了?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作为杠杆,撬动合作伙伴的资源,把业务外发给第三方去做,自己扮演价值集成商的角色。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所在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都有哪些,我们不需要所有都做,但要有能力去提供整套的服务,从基础的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去升级,最终目标就是在产业链中占据“链主”的地位。

当然,整合和赋能也有很多实现形式,碍于篇幅,我们下次有机会再在单仁行详细聊一聊。

最后,我简单做个总结,企业进入互联网,我们要循序渐进的找到自己的“锚、网、链和林”。

1、产品之“锚”:用一个精准的核心产品切入市场,完成对目标用户的分类、分层跟筛选,它的战略意义远大于销售出去的财务意义。

2、需求之“网”:通过“场景思维”和“长尾/周期思维”,系统性地挖掘,并且网住用户的所有关联需求跟周期性需求。

3、价值之“链”:通过产品组合、业务转轴和订阅服务,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延伸价值链。

4、生态之“林”:通过赋能跟资源的整合,我们链接合作商、供应商,把一棵树变成一片共生共赢的森林,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政策、体育、电竞赛事交汇,传统消费逆袭的机会来了?
下一篇: 产品之锚:企业定位核心产品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