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牛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谁支撑了中国经济前三季度5.2%的增长?

发布日期:2023-10-23



  在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前三季度GDP的核算结果,我知道有很多经营者都非常关心这个数据。

  经过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5.2%。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02


  这让很多人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拐点。

  毕竟在结果发布之前,国外的机构一直唱衰中国经济,包括高盛、摩根的经济分析师认为“房地产的萎缩、土地经济的不可持续、以及城投债务”会严重拖累中国经济。

  国内机构的预测,最看好的也都在5%以内。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10


  但这个增长5.2%的结果,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让我们把5.2%的增长拆分一下,经济增长的底色是什么?是谁在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



  我们一直讲,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投资、外贸、消费”。

  在前三个季度,投资和外贸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像在投资方面,1-9月份,民间投资下降了0.6%,投资之所以还能维持增长,基本上都是靠国企在带头。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14


  在重头戏的“房地产”上,今年1—9月份共投资87269亿,同比下降9.1%。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18


  尽管政策上给房地产各种松绑,放宽,但地产行业还是进入到了一个“房子不好卖、开发商资金断裂、地方土地流拍、投资减少、项目烂尾”的恶性循环之中。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21


  这边房地产不好过,那边的制造业企业同样也提心吊胆。

  今年前三个季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有5个月都处于不景气的区间。

  如果把时间拉长,制造业当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9个月时间都低于50%的临界线,也就是规模以下的企业信心非常不足,不愿意投资,而且在主动收缩。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24


  同时,在外贸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是30.8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0.2%。

  其中出口17.6万亿,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同比下降1.2%。

  如果不考虑疫情三年的突发情况,今年外贸整体上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情况,马跑累了,也想歇歇了。



  所以,讲到这,我想你们也都猜到,那架卖力奔跑的头号马车是谁了。

  那就是“消费”。

  自从“消费”在各种高级别会议中,被明确提高站位后,扩大内需成为了政府和各类平台企业的首要目标。

  像村BA、村超、淄博烧烤、音乐节、演唱会这种过去不会被多加关注的话题,在今年格外的出圈,获得了极大的流量加持和关注。

  巨大的流量不光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刺激了人们的钱包。

  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短视频直播的快速传播,打造了一个个城市消费场景和打卡胜地。

  再加上疫情结束后的修复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开始井喷。

  今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42107亿,同比增长6.8%。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27


  特别是餐饮收入增长了18.7%,看起来大家没干别的,一个劲的报复性吃饭去了。

  如果把住宿、餐饮连在一起,它们在前三季度增长14.4%。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31


  也就是说当“衣食住行”中的“住”被拿掉后,不管是旅游出行、网购、还是餐饮,都取得了高增长。

  简单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投资上,国家队带头投资,维持大局;外贸上外需减弱,堪堪维持。

  唯有消费,成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底色。

  理论上,只要第四季度冲刺季的增长速度不低于4.4%,就能完成中国经济全年增长5%的目标。



  当然,GDP只是一个宏观上的结果,在阳光明媚之下,依然还有着暗流涌动。

  在前三个季度,房地产衰退、外需减弱,对经济活动的辐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影响非常大。

  这种信心不光隐藏在采购、投资这些数据中,也直观体现在股市上。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34


  在中国GDP超预期增长5.2%的时候,股市直线跌破3000点。

  我们大A的老传统,坏事跌,好事也不涨,确实不怎么争气,

  但在刚结束的中报季里,我们做了一些数据汇总和分析。

  在上半年财报统计中,5267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总营收35.44万亿,同比增长1.48%,但净利润2.95万亿,却是下降3.29%。

  怎么说?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们整体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只有51.76%的企业,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另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不是营收和净利润被双杀,就是只涨营收,不涨利润。

  上市公司都这么难看,更何况中小企业呢?

  所以,重新回味这句话:中国经济依然在艰难地跨越“新旧动能”的转换当中。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37


  “新”是什么?

  我们能看到在前三季度的亮眼增长,像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了63.2%、34.2%、26.7%。

  半导体行业虽然在下行周期中,但隐约看到了触底的希望,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国产替代”趋势。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补齐短板、拉长长板”的政策指引下,不仅优先拿得了投资,企业自身也保持着高增长态势,成为了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

  但是,“旧”也不容忽视。

  更多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对于存量市场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市场上到处都有博弈的红海,到处都是价格战的厮杀。



  对企业来说,中国的市场的确广,韧性也足够强,但企业增长的根本,还是建立在坚实的客户基础之上。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41


  在疫情过后,单仁行也做过关于市场的分析,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并存,理性消费的呼吁和一场直播破亿的狂野消费同时出现。

  这背后其实都是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的表现。

  我们要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消费者,会为了10块钱的东西斤斤计较,也会为了心头好一掷千金。

  核心就在于,10块钱的东西,你有他也有,用起来也差不多,大家谁便宜我就买谁。

  一掷千金的东西,只有它第一个出现在我面前,又跟别人不一样,在某个特定场景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在物理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我自然渴望得到它,哪怕有溢价。

  所以,如果企业不能真切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占领不了顾客的心智,自然就很难获得增长。

  我们从渠道、场景和人群这三个维度来看,只要目标对象的兴趣发生变化,选择空间越来越多。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43


  那么,企业传统的产品结构,单一的品牌宣传就很难满足增长的要求。

  你很难给出一个让顾客必须选你的理由,甚至你都到不了顾客的面前。

  今天,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都要重新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客户应该是谁,他们在哪,他们有什么特征?

  目标客户和客户画像,会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

  了解目标对象想要什么,企业就要对场景和产品进行分类,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或者重新定义现有产品的用途。

  然后,扩大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用多渠道多账号,甚至多品牌覆盖全域营销网络,搭建营销矩阵,到达顾客的身边,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达到新的增长。


微信图片_20231023100547


  第三个问题就是,围绕我的目标对象和定位,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组织和模式,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我曾经讲过,每个企业的增长都存在两大机会,市场变化和营销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

  市场变化,属于外在变量,来源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更替,还有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就像新能源产业和今天的短视频直播。

  而营销变化,属于内在变量,来自于企业的增长逻辑和运营模式。

  今天,经济复苏的希望看到了,但真正的复苏是一个艰难、长周期的过程,有人能复苏,但也有人再也复苏不了。

  我们的企业仍然需要不断去满足新发现的需求和细分市场,确定自己的客户,找到产品升级的方向,不断做精、做专,做新。

  这会是未来企业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和规律。
上一篇: 详解勃肯鞋出圈之路,只是因为丑,就能身价92亿美元?
下一篇: 想要完美主义?让MVP来敲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