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美之间新一轮的贸易关税战还在持续博弈当中,而另一边又传来了让人惊讶的消息。
欧盟计划在11月推出一份新的法案,强制要求在当地运营的中国企业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特别是电动车企和电池生产商,同时要求这些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包括强制要求成立合资企业。
这会给中国企业的出海带来哪些影响呢?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确实有一种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的感觉,现在也轮到欧盟用市场换中国企业的技术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快进到中国企业卖10万,欧盟说不行,必须卖30万了?
但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中国企业出海来说,可能未来要面对一种战略上的夹击。
美国的关税壁垒基本上关闭了很多产品直接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大门,迫使中国企业把投资和生产转向欧洲这些替代市场,但欧盟的新规恰恰在这个关键替代路径上设置了技术转让的收费站。
这种双重挤压会极大地压缩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出口受阻、投资受限的困境。
所以,昨天我在郑州跟学员交流的时候就谈到,传统的全球化模式,也就是在中国生产,向全球出口的模式未来可能不太适用了,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出海的方式和市场的选择。
像我们传统的出海市场选择,会偏重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忽略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但今天我们可能需要换个方向去思考。
我们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的情况,像中国对美国出口,在前三个季度同比下降了16.2%,出现了大幅萎缩。
但是,我们对其他新兴市场出口强劲增长,像在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6.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1.7%。
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6%、对非洲进出口增长19.5%、对中亚进出口增长16.7%,对拉丁美洲进出口增长3.9%。
如果只算出口,那么,中国对东盟、中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全都达到了两位数。
所以,这种市场多元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们可能会发现在中短期内,优先去开拓东南亚、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战略回报,会高于继续在传统西方市场进行高风险的投入,特别是像我们学员反馈,最近接到东南亚、中亚的订单明显变高了。
当然,对于已经在欧洲市场有基础的企业来说,未来可能就要思考放弃核心知识产权的代价和市场份额所带来的收益,谁更重要了。
虽然目前主要针对的是电动车和电池,但一旦法案有所成效,这个范围一定会不断扩大。
所以,我们除了对产品分层、人群分类之外,未来出海一定要考虑到对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进行分层。
哪一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必须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哪一些是相对成熟,或者是非核心的技术,可以拿来作为市场准入谈判的筹码?
哪一些是可以拿来合作和授权的?
就像当年我们也是开放市场换取燃油车的技术,那最后核心技术换到了吗?依然被外企保护在手里。
当然,欧盟想出来的这个方法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的积累已经超越了欧洲的老牌车企。
所以,领先的一方总归是领先的,我们也要相信,前路波折再多,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03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件事。
从底层动机看,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在汽车、电池这些中国形成优势的领域竞争力不足,试图通过非市场化的强制手段掠夺核心技术,而非依靠自主创新突破。
从行为属性看,这是典型的歧视性单边主义:将投资准入与技术出让捆绑,无视企业自主选择权与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使用欧盟商品、劳动力和强制合资的条款,既增加中国企业运营成本,也干预正常经营决策,破坏了自由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原则。
从影响看,对中国企业而言,要么被迫放弃欧洲市场,要么牺牲核心技术权益,增加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难度。
特别从中美之间的交锋来说,欧盟更可能引发中国的贸易反制,冲击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最终损害欧盟自身的市场信誉与长远发展。
当然,像这种“市场换技术”的方法,30多年前我们在燃油车领域也推行过,允许外企以合资方式进入,但最终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还是被外企牢牢掌握,市场给了,技术却没有拿到。
核心原因就在于国内车企各自为战,外企不需要转让核心技术,仅靠成熟产品就能占领庞大市场。
我记得1994年我出差到上海,上海某期货公司老总开着新款桑塔纳接我,我一问价格要近30万,而桑塔纳车型在中国畅销近30年,相关的合资企业在国内市场躺赢,缺乏倒逼创新的压力,长期陷入“拿市场换不来技术”的困境。
相反,在2000年后,高铁领域的“市场换技术”就吸取了汽车产业的教训。
当时的铁道部以“战略买家”身份,限制合作企业对接,通过大额订单迫使外企相互竞争转让技术,例如“两桃杀三士”的招标策略,让西门子从最初3.9亿欧元的技术费,到后续主动降价到8000万欧元。
同时,通过“原型车分步组装+专家考核国内企业学习成果”的模式,确保技术真正被吸收。
这类似于费曼学习法,从“外企教”到“中方自主做”,如果国内企业没有通过考核,外企就无法获得后续资金,这就让外企全力协助中国企业掌握技术。
当然,当时的国际高铁巨头陷入了订单荒,而中国“四纵四横”的高铁规划提供了重要订单,这也是外企无法放弃的客观原因。
所以,无论是欧盟的强制技术索取,还是中国“市场换技术”的成败,都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是自主创新,不能只是依赖政策外力和强制掠夺。
特别是今天我们在新能源车产业从太阳能充电、充电桩、生产线、电池,智能驾驶都有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单纯转让某个技术其实很难塑造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欧美老牌车企来说,只是依赖政策保护,而不是思考去如何自主创新,反而会削弱自身研发动力,不利于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