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2015年刚刚成立的时候,OpenAI还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非营利性研究实验室,就跟我们很多的初创企业一样,前途未知,无人关注。
但从2022年横空出世之后,一直到今年的10月,OpenAI的估值从十亿、百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000亿美元,人民币3.5万亿左右,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甚至已经达到了一种“大而不能倒”的地步。
那么,除了我们熟知的GPT这些AI产品之外,支撑OpenAI创造历史的支柱是什么?
为什么说OpenAI已经大而不能倒?
02
我们回顾OpenAI这十年的成长,特别是从2022年之后的发展来说,推动OpenAI不断壮大的逻辑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驱动因素。
第一、深入人心的先发优势和产品组合。
在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OpenAI从成本巨大的研发中,把AI迅速落地进行商业化。
在2025年1月,OpenAI预计自己的全年收入在60亿美元左右,但在上半年,OpenAI就创造了43亿美元的收入,超过了去年的总收入。
在7月,OpenAI把这个数字修改到了130亿美元,比2025年1月增加了一倍多,比2023年全年的16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
为什么会有这么爆炸性的收入增长?
一方面是快速增长的用户,截至2025年7月,ChatGPT吸引了7亿周活跃用户,付费企业用户数量超过500万。
在营销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心智占有率”,OpenAI在宝贵的窗口期中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尽管AI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高科技,但他们在产品的易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GPT的使用界面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就是一个输入框,用户不需要任何门槛就能够自由对话。
同时,免费使用的模式降低了用户门槛,OpenAI也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召开发布会,鼓励和转发用户使用AI的视频,几乎每一次都能引发病毒式传播。
这就让“ChatGPT”进入大众心智,在短时间成为了一个新品类的代名词,就像“百度一下”代表搜索一样,“用ChatGPT问一下”成为了跟AI对话的心智代名词。
另一方面就是多层次的订阅制度。
OpenAI的盈利模式采用了订阅制度,他们用免费版本以吸引海量用户,再通过付费订阅对产品功能和目标对象进行分层。比如说对普通用户来说,他们可以免费使用有一定限制的GPT-4o,体验AI的核心功能。
但如果要进行深度研究和优先使用权,OpenAI就推出了ChatGPT Plus,每个月20美元体验GPT-5。
如果是小型企业和团队要使用,OpenAI就解锁了团队协作功能,每位用户25-30美元/月。
如果是人数庞大的大型企业,OpenAI就提供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以及无限使用额度,这里就是定制化定价,大约每位用户60美元/月。
当然,还有更贵的ChatGPT Pro,价格是200美元/月,它就是专门提供给领导者,OpenAI给予了更宽松的使用限制和最高优先级的访问权限。
同时,OpenAI面向开发者提供了API的使用服务,开发者可以把OpenAI的模型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根据实际使用量付费。
这种分层和双轨并行的产品策略和订阅制度,使得OpenAI能够同时服务从个人爱好者到企业端的不同用户群体,成功把一个现象级的技术变成消费级的应用。
03
第二、不断优化的MVP策略。
从2022年11月的GPT-3.5,到2023年3月的GPT-4,再到2024年5月的GPT-4o,以及从2025年8月开始逐步推出的GPT-5。
OpenAI展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MVP产品优化周期,每一次更新都是在上一代产品痛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像GPT-4显著提升了推理能力,GPT-4o带来了多模态交互和更快的响应速度,GPT-5减少了AI幻觉问题,每一代的产品更新都是在朝着自己的使命愿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不断前进。
所以,OpenAI并没有被认为是一家高增长的SaaS公司,它被当作赢家通吃的领先竞争者,市场认为OpenAI会成为第一个创造有可能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的技术。
从这个角度来看,5000亿美元的切入点甚至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因为它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技术迭代。
第三、联盟生态。
真正促成OpenAI“大而不倒”的是它的联盟生态。
CEO山姆·奥特曼在里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跟美国科技巨头的联盟,跟投资者的不断交流,硬生生拉高了OpenAI的上限。
像在纳指七姊妹当中,除了特斯拉马斯克和OpenAI是彻底的竞争对手关系,其他六家公司都跟OpenAI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甚至是被深度捆绑在OpenAI这驾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比如说微软跟OpenAI的关系是所有科技巨头中最深厚的,从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超过130亿美元,OpenAI依靠微软的云平台进行模型的训练,而微软的整个人工智能战略,包括Copilot产品线和Azure云业务的爆炸性增长,都深度整合了OpenAI的技术。
苹果是产品集成与硬件探索的伙伴,把ChatGPT技术整合到手机操作系统当中;亚马逊是OpenAI的云分销伙伴,通过自己的云服务平台AWS向客户提供OpenAI的模型;谷歌本来是OpenAI的对手,特别是因为ChatGPT对谷歌的核心搜索业务构成了威胁,但在今年5月,OpenAI跟谷歌云签订协议,使用谷歌的云服务,把对手变成了自己的供应商。
更令人惊叹的是OpenAI跟英伟达、甲骨文的合作。
OpenAI和软银达成了“星际之门”计划,要在四年内投资5000亿美元,建立一个专用的工业规模AI数据中心网络,OpenAI转头就把美国科技巨头拉进了这项计划中。
比如根据协议,英伟达要在十年内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但反过来,OpenAI要使用这些资金购买英伟达的先进GPU。
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英伟达对OpenAI的投资会直接转化为产品稳定的收入,并且享受到OpenAI不断壮大的收益,
而OpenAI就有了一个稳定、强大的顶级供应商,他可以随时拿到成本更低、技术更好的AI芯片以及稳定的投资。
像高盛预测,英伟达在2026年会从OpenAI拿到13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的100亿美元又会重新投资给他。
包括跟甲骨文、AMD的合作都是如此,OpenAI已经把自己深深嵌入了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把自己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跟美国科技巨头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这也是我认为OpenAI真正开放的地方,他最开放的不是技术、不是产品。
而是在自己的黄金上升期,打开利益共享的大门,把自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投资者、供应商、服务商都拉进这辆马车中,形成了一种高度的联盟生态。
如果OpenAI倒下,对于这些合作伙伴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不会允许OpenAI失败,而是会不断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他的发展。
所以,OpenAI已经形成了一种“大到不能倒”的局面,他捆绑了这些巨头的AI战略、股价、业绩,这也是顶级的“有舍才有得”。
04
OpenAI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初创公司到价值五千亿美元的明星企业,它的发展轨迹能给我们很多经营者、创业者带来很多思考和启示。
1、敢于追求那些被使命驱动的大胆目标。
企业不光是要抓住一个好的利基市场,更要用愿景使命的力量吸引、留住人才,让投资者相信你。
就像山姆·奥特曼说,围绕一个困难的、高影响力的目标召集团队,往往比围绕一个简单的、无关紧要的目标更容易,因为大胆的想法会激励人们。
2、把公司的经营发展当作是一个不断连接、不断开放和整合的投资,找到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获得单靠金钱很难买到的独特优势。
3、为增长搭建自我强化的飞轮,用增长带来更多的增长。
就像ChatGPT的产品易用性和社交营销带来了数百万用户,他们跟AI的交互给改进底层模型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
随着模型变得越来越好,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人员使用,产生更多的数据,支撑OpenAI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组合,把客户牢牢锁定在平台上,从而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
4、把资源集中在少数成功机会高的冒险上。
经营没有绝对把握的决策,任何选择都得冒险,特别是在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中,投资不足的风险比过度投资更大,与其分散自己的资源,不如集中起来构建自己的核心壁垒。
5、长期愿景,短期迭代。
就像OpenAI是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线上运行,它的战略愿景是以数十年为单位,去实现AGI的长期目标。
但是,它的运营执行是以周为单位,特点就是快速的产品开发,不断更新的模型和迭代步伐。
所以,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保持坚定的长期愿景,用它来指导重大战略决策,激励团队前进,同时,它必须在短期内以极快的速度和敏捷执行,去响应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这就是OpenAI所谱写的一本精彩的剧本。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