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为什么说“人工智能+”是国运级的押注?

发布日期:2025-08-31

01

在8月26号,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这也是罕见的国家专门给一项技术下发文件,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规划。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份文件意味着什么?跟当年的“互联网+”、“5G+“有什么区别?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这几天,我都在理解“人工智能+”的行动意见,越看越觉得这份文件不只是一项技术推广的政策,更是一份系统性重塑经济与社会运行模式的蓝图设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像传统的科技政策通常会聚焦在研发指标、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人工智能+”行动意见还把“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提升到跟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更不寻常的是,文件还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创新,构建新的伦理框架。

这就在说明,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产业,而是要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横向的赋能层,重新设计整个社会的运行体系,包括科学发现的方法,公共服务的提供,产业发展的方向,再到国家治理的模式,它的颠覆性甚至比当年的互联网还要强烈。

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在AI时代进行一次国家层面的社会架构重塑。

对消费者来说,它承诺了AI在各个层面的具体应用;对企业来说,它提供了清晰的市场信号、金融支持和开放的应用场景;对研发者来说,它明确了前沿方向和资金支持。

也就是说每个相关的社会群体都能感知到具体的目标在哪里,利益在哪里,所以,这份文件的覆盖面和重要程度都超乎以往任何的产业政策。

我们也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2015年启动的“互联网+”行动,核心本质是“连接”,首要目标是把互联网应用场景从消费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打破信息孤岛,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这些新业态。

那场行动构建了庞大的数字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

“5G+”行动本质上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能对用户来说,我们觉得5G跟4G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改变,但它的核心是满足了工业应用需要的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性的通信网络,相当于给数字化的工业世界和物理世界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

而“人工智能+”行动就是互联网+和5G+结合起来的一次质变,通过整个社会体系中嵌入系统性智能,让AI能够在庞大的数据流中分析、决策,甚至创造新的知识。

这就是把“信息的连接与扩散”向“知识运用与创造”进行了跃升,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所以,这份文件的意义在于,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决定国运的战略押注,成为第一个构建起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来说,AI都必须要成为我们生活和经营的一部分,真正去理解,并且切实地运用它。

单仁牛商目前也在针对AI在营销领域的革命进行研究,希望借助于我们研发的文思子牙专业营销AI系统、数字人以及AI搜索上榜的GEO服务,能够让更多企业了解AI,借助于AI驾驭营销变革,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之后,我们研究团队立马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跟2015年“互联网+”的政策进行对比,复盘2015年暴涨的股市走势。

我们认为它的重要性远超以往的技术推广政策,是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的顶层设计。

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来了解文件的核心目标和重点行动领域。

从整体来说,2025年的“AI+”发展阶段相当于2015年“互联网+”政策发布后的战略启动期,但技术成熟度更高、目标更系统化。

首先,在政策相似性上。

“互联网+”在201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7月国务院发布《“互联网+”指导意见》,把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基础设施,推动11个重点领域融合。

这次的《“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是把AI定位为“智能经济新形态”的核心引擎,设定2027/2030/2035三阶段目标。

它们都是国家级战略转型标志,指导政策发布后就会进入密集落地期。

第二,技术渗透差异。

2015年是依赖4G普及和移动支付,解决“连接效率”问题。

2025年是基于大模型、多模态AI、智能体(Agent)技术,解决“智能决策”问题,目标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过70%。

AI+的技术门槛更高,但算力普惠加速应用的普及度。

第三、社会认知阶段。

2015年,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集中于电商、网约车这些消费场景。

2025年,AI已经渗透到科研、制造、民生等深层领域,“智能原生”概念引发广泛讨论。

4、相关板块的估值变化。

“互联网+”在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描绘了一幅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改造升级的宏大蓝图,为市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叠加货币宽松(降息降准)的背景下,巨量的杠杆资金急需寻找故事动听、弹性大的投资标的,“互联网+”概念股完美契合了这些需求。

同时,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来制造热点、做高市值,进一步推升了相关板块的估值。

当时,“互联网+”概念遭到了资金的疯狂炒作,尤其是那些具备小市值、高送转预期和诱人故事的个股。

像VR概念的暴风科技、互联网教育的中文在线上涨20倍,金融科技支付的银之杰涨幅也有10倍。

在“人工智能+”文件发布之后,也有资金先知先觉。

像围绕AI算力芯片的寒武纪不到一个月翻倍,AI服务器制造的工业富联上涨50%,我们预测将来围绕算力中国替代和算法、大数据应用都会出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公司,类似互联网+时代的美团、拼多多和巨无霸字节跳动。

那目前AI从商业角度看,是属于烧钱的阶段,还是效益阶段呢?

我和大家从上市公司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报的公开数据来看,多家上市公司在半年报披露了AI收入增幅显著,人工智能逐步跨过概念阶段迈入落地出业绩阶段。

像腾讯在广告和游戏两大板块,都实现了实质性的AI商业化落地和业绩驱动,比如通过AI构建了覆盖广告全链条的产品矩阵,提升创作效率,素材制作成本降40%、广告的投放精度和点击率提升15-22%和转化效果。

阿里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阿里云外部商业化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其中AI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过20%。

随着AI的国家政策支持和广泛落地,我们会逐渐聚焦三层红利渗透:

1、基础层(护城河最宽):国产大模型(DeepSeek/腾讯、华为、阿里、百度等)、算力芯片(寒武纪)、数据资源平台。

2、产业层(现金流稳定):AI+制造(工业软件)、AI+生物医药(缩短研发周期)、AI+农业(精准育种)。

3、消费层(需求爆发性强):智能汽车、家居机器人、个人AI助理。

过去十年,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和应用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接下来“人工智能+”的颠覆性重构还会爆发出非线性增长的红利,不仅会造就新的产业巨头,也会给投资带来新的财富机遇。

在后续的单仁行,我也会跟大家详细拆解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解读和思考,对经营者和投资者来说,有哪些机遇需要重点关注。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项目亏损4000万,2亿营收归零,为什么我还让学员坚持下去?
下一篇: 以神秘的华为标准为例,智能化到底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