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品牌如何穿透人心,深度影响顾客的心智?

发布日期:2025-10-16

01

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和外部世界接触,就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行为规则,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自己一系列潜移默化的习惯。

我们自己会被习惯影响,也会用习惯去影响别人,我把这个过程叫做“连接(link)”。

它一开始其实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比如喜欢喝酒的人,一上饭桌就不由自主想着喝酒,而且希望让别人一起喝;吸烟的人,吃完饭就想着来一根,当然,也希望大家跟他一起来。

这些本质上就是用低成本的投入换来精神上的愉悦,当它和大脑建立一种“连接”关系的时候,潜意识就会驱动我们寻找这种快乐。

我们可能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动作,因为当习惯建立连接后,它们就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

但说到底,这种级别的只是低层次的愉悦,真正高级的是什么呢?

是品牌穿透人心的魔力,一影响就是影响一群人的心智。

特别是来到视播时代,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密度的变高,越是顶级的品牌,就越能影响消费者的审美和行为。

所以,今天我们单仁行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品牌怎么去深度影响顾客的心智?

02

我把品牌影响顾客心智的步骤分成了4步。

第一步就是:权威背书。

我们今天可以注意到很多顶尖品牌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两个步骤:

1、给自己做专业领域的背书。

我们今天去看任何一家公司的介绍,特别是官网,它一定会锚定一个领域,强调在本领域的成就,干了多少年,做出了多少成绩,服务了多少企业,有什么使命愿景。 

最好还要搭配视频,增强说服力,如果是行业内不出名,那就要再细分到一个小的领域,一直到你有权威性。

这就是给自己造一个“宣称”,你不把自己做过多少成绩,有多专业给强调出来,打造一个行业权威身份,客户为什么要选择相信你呢?

当然,这一步只是基础,因为自己夸自己,总有点那么不保险。

2、从外部找权威背书。

这里的操作更多,但不外乎三种。

一是代言,包括企业找明星、找行业专家做代言或者找标杆客户做代言。

为什么要找他们代言?

就是当企业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打开市场的标准行为,就是找这个领域已经是权威的专家和明星获得背书,给自己的身份打上一个保险。

二是认证。

比如说专精特新、小巨人、行业标准、政府文件、专利资格认证,为什么企业需要它们?

就是借助于权威官方身份的资格认定,给自己的身份做背书。 

三是公关。

也就是从第三方的权威媒体、KOL对品牌进行认定和背书。

像今天华为、比亚迪在发布新车的时候,都一定会邀请很多主流媒体一起宣传,让很多人产生兴趣。 

在1961年,耶鲁的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做过一个名为“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实验,大多数人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即使和个人意愿不符合,都会去执行。

但是,我们也强调过,今天的消费者都不一样了,他们就是不相信你怎么办?

03

第二步:制造需求。

在《华尔街之狼》中有一个片段,怎么去卖出一个别人现在不需要的钢笔?

答案很简单,请他签个字。

虽然这是影视作品,但它表达的情形确实符合了品牌的一个初衷:制造需求。

即使你没有需求,现在不需要我,没关系,我也可以帮助你制造需求,等你来找我。

需求这个东西无时不刻存在着,每个年龄段,每个人群,每个场景,所有人一定都有着即刻需求的解决方案和长期需求的解决方案。

就像年轻人在意事业、爱情、外表,成家在意孩子、配偶、父母、老年要想着陪伴、健康、长寿;男人有事业焦虑,女人有容貌焦虑、孩子有学业焦虑;企业家有商业问题,打工人有职场问题。

诸如此类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每个人要承担的身份和角色太多了,很多问题都不用去制造,而是客观根据角色和场景存在的。

品牌只是需要唤醒他们会遇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用户自然而然就会向你靠拢。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客观去站在用户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家庭场景,根据他的画像和标签,去认真审视他们可能会存在的需求?

所以,从产品的角度上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红海,现在哪个行业不是在疯狂的内卷?

但是,真正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出发,今天的市场依然存在着众多需要解决和改进的蓝海需求。

品牌要做的就是唤醒它,制造它,满足它。

04

第三步、创造隔离。

假如我们看到的需求,别人也发现了,他要跟我争抢用户怎么办?甚至他发现的比我早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过去是无解的,每个企业都会无比小心的保护自己的客户,并且时刻警惕对手有什么新的创意。

如果你今天发布了什么新产品和新工艺,一个星期之后,市场上肯定有模仿你的。

但这个问题今天被缓解了,答案在于今天的算法机制和数据,特别是今天短视频直播平台和AI搜索,它给品牌创造了一个隔离的空间,换句话来说,就是“信息茧房”。

今天短视频直播平台,包括所有的内容电商平台,都在采用混合排序和内容推荐的算法逻辑。

每当我们登陆到这些平台,算法就会以大数据为蓝本,结合用户实时行为在后台秒算,

也就是用混合的内容来测试我的喜好,给我打上标签,直到计算出我这个用户ID背后的完整画像和喜好比重。

然后就把我喜欢看的内容大量推送给我,比如我在某个品牌的内容上停留了很久,不出意外,下几条又会刷到类似的视频,可以让我一直看下去。

如果内容的评论很多,大家都在讨论,就会形成相同话题的“关键词搜索”,一点进去,里面全部是我希望看到的相同视频。

如果我在某个话题和品牌上停留了很久,占据了我观看时常的大部分,下一次我再重新使用这个APP,内容一定是我上一次看的最多的品牌和话题。

这对于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只要掌握了用户的画像,让他关注我,了解他的兴趣点,然后不断创造他喜欢的内容类型,就等于给他创造了一个他自愿的隔离空间。

在这个隔离空间里,他看不到关于我的负面消息和其他信息,我就可以不断的创造需求,加深权威背书,贯彻他本身就赞同的价值观,特别是借助于创始人IP,用一个鲜活的人格载体去吸引用户不断向品牌靠拢,形成“品牌=品类”的效果。

05

第四步、从众心理。

假如我们的用户很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他关注了很多品牌,包括我们的对手,他不会被我们轻易改变怎么办?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它不关品牌,却道出了品牌的要点,这本书叫《乌合之众》。

我们只要理解其中一点:

即便是一群聪明绝顶,拥有独特个性的人,一旦聚集形成群体,这个群体智力就趋于庸俗化,个人的智力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人在微博、朋友圈、抖音聚集起来之后,他就不属于他自己了,他是属于一个观点,一个群体了。

所以,为什么很多品牌都在要求好评,甚至是要刷好评?即使是今天最顶级的品牌,也会希望用户留下他们对于这个品牌的正面评论?

为什么很多品牌都想让巨大影响力的KOL去宣传自己?为什么小红书的“种草”概念越来越被重视?

因为品牌要形成“人云亦云”的群体印象,换句话来说,就是制造乌合之众的效应。

当用户在不同品牌之间犹豫的时候,其他用户的评价和推荐会直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我们流连于这些评价和评论当中,用户会逐步忘记自己的情感、独特的观点,融入群体。

当所有人都说好的时候,别管它究竟好不好,个人也会倾向于好。

因为“患寡而患不均”,因为人性本就不愿被孤立,更容易被群体裹挟。

在1951年的时候,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阿希情景”的实验,在5个人当中,和其他四个人串通好,去控制剩下1个人的判断。

结果即使是非常明显错误的面前,也有33%的人放弃了自己的判断,选择跟随大众,如果是模糊的判断面前,选择跟随大众的比例是恐怖的90%。

所以,我为什么要让品牌做自己的私域呢?

公域还是太大了,私域不光是创造一个更小的信息茧房,在私域当中,个人还会融入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智慧是可以被品牌所主导的。

最后,我做个简单的总结,品牌的一大目的是做什么?

就是树立自己在品类、行业中的权威身份,但不要站在制高点去要求用户,而是去靠近用户,了解你的用户,熟悉他们的每一个场景,找到他们的需求和痛点,甚至比他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

然后,锁定一个让用户占到好处的利益点“纵横捭阖”,站在用户的角度用同理心、群体价值获取他们的认同,驱使他们选择自己,认同自己,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下一篇: 诺奖揭秘: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密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