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既是全年总结收官之月,也是开启明年工作,制定目标的重要月份。
不管大家是创业者,还是经营者,我们可能难以预判明年会发生什么,但起码也要知道明年政策的风向会往哪里吹。
所以,我们除了重视企业本身的年度计划之余,也一直在关注政策的变化。
在过去的这一个星期里,除了12月8日的会议,12月11-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今年经济做了总结,同时给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基调。
我们对比去年的政策,重点来讲讲明年经济的基调,以及比较大的变化。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目前总体形势的判断是,“我们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实现了整体经济的回升向好”。
但是,这种恢复是一波三折的,是结构性恢复,比如靠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带动,而不是全面恢复。
所以,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基调确定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前两句都比较容易理解,代表明年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打法,会相对2023年来说,发力更加多一些。
但这个先立后破怎么理解呢?
我去回顾了一下之前这个词出现的地方,在2022年3月份,领导人就强调过:“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不能够未立先破”。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从我走访企业的一些经历来理解,它更多指的是一些产业政策在推行的过程当中,不能总是拿行政命令去强行干预企业的发展。
你举着一个锤子,看到原来的东西就像看到钉子一样,先一锤子砸了再说,然后再慢慢去想,新的东西要怎么建呢,谁来替代它呢?
就像有人一直在说,这个企业太低端了,就应该要淘汰掉,那个企业耗能太大了,就应该关掉。
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产业就是低端开始发展起来的,不能为了蛋,先把鸡给杀了,而是要思考怎么让鸡下出更多的蛋。
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低端产业是个不准确的概念,应该叫做落后生产力,适用它的词也不叫淘汰,而是升级。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是先把新的东西做起来,不断去试点,让新公司与新岗位慢慢跑起来,慢慢提高生产力。
那么,在市场竞争之下,那些旧的存量,自然就会此消彼长,慢慢消减。
用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保住现有的,创造想要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新的表述是: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我的理解是积极的主调不会变,那么,2024年,我们的财政赤字率,有必要的话可能会突破3%,赤字规模由中央政府这个主体占主导,而不是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负责,即使已经发了一万亿特别国债,但它的杠杆率还是在较低的位置。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我的理解是更重视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而不是信贷社融的增速,特别是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可以结合我们单仁行之前的分析来看。
宏观政策取向要一致性,就是避免一刀切,这是一个回归常识的做法。
这句话也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要接受目前低增长的客观现实,要接受政策落地一步一步传导的延续性,不会再有2008年那种大开大合,大水漫灌的刺激方法了。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重要的变化。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什么呢?
叫做扩大内需,提振消费。
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来说,每一次在投资、外贸遇到困难的时候,消费就要放到重要位置,起到绝对的支撑作用。
但是,从今年的消费表现来说,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实保持了不错的增长速度,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行业正在复苏。
但如果把21年和22年算上,其实我们的消费还是处于一个缓慢恢复的状态。
用数据来说话,消费的两年平均增速只有3.55%,并不算高。
而且,我们去对照两个跟消费紧密相关的数据。
一个是CPI,居民物价指数。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1%。
这比较符合一个经济体持续增长的指标区间。
但从目前的CPI来看,11月的CPI下降了0.5%,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只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3%。
虽然我们可能觉得,价格低是一件好事,大家卷起来多好,我们购买的成本越低越好。
但我们也可以想想,什么情况下物价不涨了呢?
那就是大家都不敢怎么花钱的时候,或者是供过于求的时候。
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带来的就业机会也比较少。
所以,经济学的课本里有一句话,温和的通胀有益于经济增长,通缩是经济复苏的大敌。
这也对应了另一个数据,PPI,工业生产者出厂指数,它也在下跌。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需求疲软,钱越赚越难,对未来信心不足。
我们结合起来看,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问题,老百姓没钱消费,或者是降级消费,倒逼企业内卷,对市场预期和信心下降,不敢投资,不敢招人,这些又共同阻碍了消费的恢复和扩张。
最后结果就是“就业-收入-消费”这一套相辅相成的体系,没能达成我们预想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为什么有利好的政策,消费还是没能支撑起来?这又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我们放在明天的论坛里讨论。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关于消费有了新表述: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而且,在消费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站位的工作,同样,也是排在首要位置的任务: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们用通俗的理解来说,那就是明年的重要资源,都会往“科技”这个赛道上去投。
特别是跟高质量相关、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的企业,跟卡脖子技术有关的赛道,都会得到国家队全方位的支持。
简单明了的讲,科技就是投资标的,专精特新就是发展方向,科技成果的目的是能够形成产业化,带来效益。
往这个方向上靠,就会有资源的倾斜。
当然,还有关于民营经济信心、扩大对外开放,其实我们在前几天的单仁行都做了提前的分析。
其实,看完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我们应该越来越能理解这句话“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问题,从来都没有灵丹妙药,要在尊重客观现实和常识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企业和居民的自我努力没有太大效果,信心不足的时候,政府就必须站出来,用真金白银去鼓舞人心。
当企业和居民都不愿意消费和投资的时候,政府就必须站出来去引导方向,去大胆地借钱,搭建舞台,扩大消费和投资。
这就是一个大政府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