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诺奖揭秘: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5-10-15

01

每年颁发的诺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花点时间看看,特别是诺奖中最受关注的经济学奖,这也是我的专业,我除了专业投资者以外,也是深圳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

今年的奖项颁给了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表彰他们揭示“创新驱动增长”的底层逻辑,这也是我过去十年重仓新能源、智能制造赛道获得回报的实战纲领。 

看到奖项颁奖的时候,我脑袋里冒出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没有颁奖给提出颠覆性创新的熊彼特?

问题2:为什么奖金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一个人1/2,另外两位1/4的分配比例?

问题3:为何工业革命仅在近两百年出现,而没有出现在创造中国三大发明的宋朝?对企业创新和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02

熊彼特是“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奠基者,他首次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出产品、生产方法、市场、资源、组织五种创新类型,深刻重塑了后世对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认知。

尤其最近十年中国进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颠覆性创新”是推动中国互联网到AI创新的重要理论。

熊彼特的理论更偏向“宏大框架奠基”,并没有对这些理论进行“数学化建模”或“大样本实证检验”,更多是基于历史案例,比如工业革命、汽车取代马车的定性分析。

而诺奖更青睐“在既有框架上的突破性完善”,像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吉翁与豪伊特,他们是用数学模型论证创造性破坏的价值,本质是把熊彼特的定性框架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学术成果。

熊彼特的理论基础虽然重要,但不符合诺奖对具体技术突破的偏好。

这里让我想起来芒格199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演讲首次提出《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核心框架,解释了人类在经济和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具体内容”,用巴菲特经典名言演绎就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这也为后来三位行为金融学诺奖得主“双系统思维”卡尼曼、“非理性繁荣”的席勒、“有限理性”赛勒,提供了指引和支撑。

比如芒格提出了“易获得性偏差”,人们倾向于高估易联想的事件概率,这给席勒的股市热点炒作提供了指引,像最近媒体频繁报道半导体、AI概念,投资者容易频繁获得这些信息从而高估价值,推动股价泡沫,席勒就用媒体报道频次与股价波动的数据验证了这一假说,让行为金融学的量化研究更具针对性。

同样,2025年三位获奖者的核心成果具体解释了创新怎样驱动经济增长。

莫基尔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通过“有用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推动工业革命。

阿吉翁和豪伊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创造性破坏”如何让经济持续增长。

所以,奖金也是按照这个方式分配的。一半奖金给了理论成果的莫基尔,另一半由建立数学模型的两位得主平分。

这也就回答我们的前二个问题。

03

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仅在近两百年出现,而不是出现在创造中国三大发明的宋朝?对企业创新和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如果我们用今年诺奖理论来分析,核心问题就在于不同类型的知识。

莫基尔的“有用知识”理论,把知识分为两类:

1、命题性知识=原理,比如热力学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蒸汽机能跑,

2、技术性知识=方法,“如何做”的实用技术,比如怎么制造蒸汽机,怎么调试它。

就像工业革命就需要两类知识相结合,而宋朝的发明多为“技术性知识”,靠工匠的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原理支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技术无法持续改进。

像宋朝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但仅停留在确定方向的工具层面,没有深入研究“地磁原理”的命题性知识,也未与“航海动力”结合。

火药也是如此,仅仅掌握“硝石、硫磺、炭的配比”的技术性知识,不懂化学反应原理,无法改进火药威力与稳定性,也没应用于生产领域。

而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突破了“经验型发明”的局限,形成了一套“科学原理→技术发明→生产应用→再改进”的闭环,

像牛顿力学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卡诺的循环热力学理论给技术发明提供了原理支撑,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就是基于“潜热理论”,解决了蒸汽机耗煤高、效率低的问题,让蒸汽动力成为万能动力。

其实,这也给我们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思考。

像今天很多制造企业,拥有多年的制造经验,掌握了技术性知识,但是缺乏命题性知识,对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场景不了解,最终在智能化转型中掉队。

这就印证了莫基尔的判断:没有原理支撑的技术,终将昙花一现。

而阿吉翁和豪伊特把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领先者,一类是落后者。

基于这个分类,他们发现了两个效应,第一个叫“寡头效应”。

创新能够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和高利润,这是创新的动力。

但如果在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业领先者的优势足够巨大,这时候,创新带来的收益就会很小,落后者就会放弃追赶,行业就会失去更多的创新。

大家回想四年前的2021年反垄断,就打破阿里电商、腾讯社交的格局,形成电商阿里、京东、拼多多,社交的腾讯、抖音、快手的多元竞争格局。

第二个叫“适度竞争效应”。

在一个适度竞争的行业里,当企业之间差距不大,谁都有机会成为领先者的时候。

创新就会成为同行拉开差距、形成差异化的核心关键,否则就只有内卷的价格战,大家都不怎么赚钱。

像今年五月份,国家主导了新能源车产业的反内卷,对于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龙头企业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有利的。

在没有价格战的绝对优势后,稍微领先的一方和落后的一方都会有创新的动力,去拉开产品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总结了3个实战建议给投资者与企业家。

1、多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企业或者是投资的企业,核心技术有哪些原理支撑?研发团队是否有跨学科交流机制?”

2、当行业内企业纷纷用降价换份额的时候,果断离场;如果出现小企业靠创新挑战巨头的苗头,密切跟踪。

3、创新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关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3年超5%、基础研究专利年增超过30%这些信号,这是从“积累型”向“创新型”转型的标志。

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分享,投资的本质,就是对某个认知的信仰!是押注企业从“模仿”到“创造”的价值创造、从技术性知识到命题性知识的跃迁过程。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品牌如何穿透人心,深度影响顾客的心智?
下一篇: 留给比亚迪的时间,只剩下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