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说:"企业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
在视播时代,这个任务意味着什么呢?
借用这次深度交流,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
02
在这周四上午,我在单仁牛商总部接待了前来交流的客户,国内某头部空气源热泵、节能饮水机的制造商和服务商。
这家企业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于空气源热泵、节能饮水机的专业节能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
创始人是一个技术型创业者,他在1999年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节能饮水机,整个公司也是一家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
他们早期以饮水机、热水设备切入市场,借助于原点能力的热泵技术,陆续推出工业热泵、商用热泵、家用热泵的一系列产品。
我们从企业技术能力的经线来说,这家企业的品类和技术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延伸,从节能饮水机切入到工业节能技改,进入到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领域。
但技术驱动型企业在今天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产品领先并不等同于销量领先,产品进入市场,不等于占领了这个市场。
只有有形产品搭配无形的认知进入,才能真正做到市场领先。
特别是在今天的买方市场里,抢先进入用户的心智,要优先于产品抢先进入市场,这跟过去的卖方市场有着显著的区别。
像这家企业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
他们在进入白酒行业的时候,获得客户信任相对比较顺利,因为白酒行业有个特征,企业是集中分布,像贵州茅台镇全都是酒企,一年到头都在用蒸馏法制取白酒,不管是使用频次和能耗都比较高。
所以,他们会关注能源效率和成本,那么,集中销售团队去攻坚,进行定制化节能方案的演示,就容易促成交易,并且获得转介绍的机会。
但这种模式在洗涤行业就不行了,因为大大小小的企业分布在各个地方,有大的工业企业,连锁洗衣厂,也有小的洗衣店,包括酒店、医院也是目标对象。
怎么去说服这些用户,跟他们建立联系?
如果还是用销售团队去攻坚,那首先成本就受不了。
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很多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当中看到的一个问题。
从产品技术的经线角度来说,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对象和领域没有问题,但受制于营销方式的纬线,这类市场往往开拓起来非常困难。
这也是这家企业为什么找到单仁牛商的原因,他们希望借助于全域营销的方法从线上,特别是短视频来打开市场。
03
当然,对于技术驱动型企业来说,今天在线上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不直接接触客户的情况下进入用户的心智,把产品优势展示出去,建立信任。
线上是没有线下的反复沟通,更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你拉个会议做产品的PPT演示,把专业术语一一讲清楚。
所以,在我跟这家企业的交流过程中,我的建议就是接下来要去理解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
这个任务不仅是要解决用户今天会遇到的问题,还要记录他们的体验、分享和反馈。
怎么理解呢?
首先是统一内容语言,把传播方向从产品技术的展示,转化为给用户“省了多少钱”。
一方面是对于这家企业的目标客户来说,节能对应的痛点,不是我的能耗技术有多厉害,有多环保,而是我可以给你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这是大家能听得懂,会需要的刚需。
另一方面,这家企业在长期耕耘中,针对各个应用领域和行业做了很详细的调研和解决方案,所以,他们有充足的数据可以佐证,这就是数据验证。
这就是今天在营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把视角从“我”转向“用户”,把语言从“产品技术”转向“用户需求”,讲大家听得懂,关心的话,但同时,也要能体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就像农夫山泉做绿瓶纯净水,钟睒睒说为了证明长期喝纯净水不好,自己一气之下为了名誉做了纯净水,让消费者可以选择尝试,偶尔解个渴,把人听的一愣一愣的。
但这样做的目的,其实还是在强化农夫山泉跟其他饮用水的差异化概念。
第二个,就是场景内容化。
营销的过程,就是一个证明自己的过程。
证明我懂顾客,我懂顾客的需求,甚至是顾客的顾客,也就是做到最终的用户端,我把你的顾客需求也解决了,这就是打C端带B端。
同时,我还要证明,我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我做了什么样的努力?我做了哪些研究?我是这么设计我的产品,怎么服务客户的?
所以,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如果我们的内容想要创造信任,那就一定不只是靠产品展示,而是靠什么?
靠一个个场景的展示,特别是客户案例和创始人IP。
客户案例是聚焦用户痛点,讲我们给客户做了什么?让客户来替我们讲,他们达成了什么样的效果?
像我们这家企业,就需要去到洗衣厂、酒厂这些真实应用场景里,用一个个客户案例来突出设备节能效果与投资回报率,客户究竟省了多少钱?通过“标杆客户攻心战”来建立品牌的权威性。
创始人IP就是聚焦创始人这个特殊的真人角色,来展示企业的研发、工厂、质检各个场景,传递品牌可靠性与专业度。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创始人IP不能靠演绎,特别是技术型创始人,没有面对镜头的经验,念剧本往往适得其反。
不如从创始人日常生活出发,记录他是怎么开会的,怎么跟客户交流的,怎么去解决企业经营的一个个难题,越是真情流露,越能赢得客户信任。
第三个就是协同作战。
对于有经销商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懂得发动经销商的力量去做裂变。
像这家企业在全国都有着自己的经销商,他们就是一个个天然的传播矩阵。
我建议他们准备一笔预算,把70%的预算用于支持经销商的内容创作和培训,30%用于总部账号的投流,进行内容的试错,打造可复制的标准化内容方向给到经销商。
这种类似于“中央厨房+地方门店”模式,通过赋能与分利,激活渠道生产力,既保证品牌调性统一,又能衍生出了多个矩阵账号进行全域营销。
04
今天的短视频,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借助于内容的输出进行种草,包括公司IP,创始人IP的打造,能够把品牌做深度的曝光,这一点是跟过去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短视频的特征是具备很强的渗透性,借助于平台标签和内容进行触达之后,能够从不同纬度出发,进行品牌、产品、企业形象、功能输出、客户案例、应用场景的深度植入,对用户在认知上做充分的市场教育和高频触达,从而形成一个品牌在市场、细分品类的独特优势和高声浪。
所以,我们去讲互联网的时候,特别讲短视频直播的时候,都强调企业要先做短视频账号,先把产品做账号,按照它的应用场景做分类合集,进行内容上的打磨。
然后,再按照用户所在的行业、按照特定场景、按照用户核心需求做分类合集,当然,最好是单独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场景开设矩阵账号。
目的就是借助于大量的种草内容,在触达用户之后,在他们心智上形成差异性和代表性的认知植入,让他一有需求就知道是哪个品牌,同时还能够把自己的需求和这个品牌的品类、产品对应上。
有了这一层基础,才会有信任,才会带来高转化。
所以,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要想真正做到品牌生根,必须在整个全网全平台搭建科学的账号体系,针对行业、品类、用户需求、应用场景、产品功能、创始人IP对内容进行深度的探索和创意,从而形成“精准触达-市场教育-品牌价值的传递-认同”的过程,最终实现“场景化烙印—全域串联—品牌破圈”的增长飞轮。
产品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片红海。
但是,真正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出发,今天的市场依然存在着众多需要解决和改进的认知空白。
如果我们能在内容当中针对用户的需求,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从用户能够理解的角度输出一套可靠的逻辑和事实,信任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
这也就是我经常讲的一句话:“用户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他们在特定场景下,针对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