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3月5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台,很多人都在关心具体的财政政策。
在赤字率方面,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赤字规模5.66万亿,比上年增加1.6万亿;
在政府债务方面,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比上年增加2.9万亿,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在特别国债方面,今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比上年增加3000亿,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
在消费方面: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这些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和市场释放了哪些信号?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财政政策方面,我们看这些动辄千亿、万亿的数字,就能感觉到财政支出的强度明显加大。
当然,这其实也没有超出我们的预期,符合预期的上限。
因为在去年年底多次会议的发言当中,已经对市场给出了预期区间。
比如说赤字率可能会在3.5%-4%,这一次是在区间里选择了上限,但总的来说,没有大水漫灌的进行大规模刺激。
也就是在财政空间上,依然留有发力的余地,这也符合一贯传统,手上还得留点牌。
我们除了注意数字,更要注意到财政政策的指向。
这一次的财政安排都有明确的指向,比如说政府债券指向了土地收储和存量房收购,消化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拖欠账款,以及惠民生,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
特别国债指向了消费品以旧换新,预计会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的回收更新产业链会迎来政策红利期,当然,个人认为,3000亿可能还少了点。
我们可以感觉到财政的多管齐下,除了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解决旧债的问题以外,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了教育、医疗和社保的民生项目,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同时追加了以旧换新方面的支出。
过去侧重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侧重到消费,特别是消费替代,也就是在消费替代和改善中,带动企业和产业的升级。
对企业来说,要看到财政支出的路径比以往更加明确和精细化,提振消费,特别是扩大内需市场,被放在所有经济任务的首位。
我们怎么在改善性消费、替代性消费中,打造新的增长点非常重要。
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看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9年后的再度重提。
那么,我相信,今年企业的融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降准降息一定还会持续。
同时,报告里提出“货币供应量要跟经济增长和物价总水平一致”,这就意味着政府把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放在了首要的位置,那么,是不是PPI也要止住下滑的曲线了?
然后,今年有个新提法,叫做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这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当然,我们还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有一批企业陆续开始IPO了,像前几天的蜜雪冰城刷新了港股融资记录,它代表的就是一种改变,蜜雪冰城之前可是两次上市都失败了。
相对来说,人民币汇率放在了相对靠后的位置进行表述,“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可能是一个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扶持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及股市、楼市,保持资产价格的稳步、健康的上涨促进消费,创造财富效应,推动经济正向循环。
在产业政策方面,从DeepSeek横空出世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现代产业转型,是2025年的重头戏。
重点方向很明确,主要为新兴产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产业(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和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服务型制造、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等。
我相信,在这些领域会有更多的资源倾斜。
我们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赛道和属性,考虑在这些领域和应用场景寻找合作机会切入进去。
在具体执行层面,可以参考30%资源保障现有业务,30%投入到升级的新赛道,40%布局未来产业。
对传统制造业来说,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资金来加快技术升级、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
我们预计制造业数字化专项贷款会扩大到万亿规模,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会享受15%所得税优惠,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比例有可能提高到30%。
对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关注一下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已募资1472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规模超900亿)这些政府引导基金,利用国家在某些领域的优惠政策。
当然,借助于人工智能去提升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效率,是我们每家企业当下就可以做的。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这次两会正处于三个周期叠加的外部环境。
第一、政策周期。
2025年,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特朗普2.0的变化,政策正在从“稳”转向“进”。
从“稳”转向“进”体现在报告给今年定的几个核心目标: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和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大体齐平。
2、增加赤字率,今年的赤字率罕见地上调到了4%,这几乎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赤字率,往年是3%左右,这其实就是在说政府要借更多的钱,通过上调赤字率,今年将会有额外的1.6万亿资金投入经济之中。
3、增加政府债务。2025年要新增11.86万亿的政府债务拿来投入经济,比去年多2.9万亿,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4、货币力度增加,今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变为了“适度宽松”,上次提出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还是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第二、科技周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透露,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航母级”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适当兼顾早中期中小微企业,支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并且,这个基金存续期达到20年,比我们一般看到的股权投资基金都更长。
预计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吸引地方、社会资本近1万亿,带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主导的科技浪潮爆发,其中deepseek为龙头的“AI+”会接力十年的“互联网+”的落地。
第三、股市进入2019年以来的新一轮牛市周期。
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第11波牛市,在报告中“股市”出现2次,分别涉及“稳住楼市、股市”和“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这是近七年来,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及“稳住股市”。
2019年报告提及“股市”1次,2020-2024年均未提及,在上一轮2019年,股市也出现了一波明显的20%以上的上涨。
这一轮周四科创50指数上涨3.48%,阿里上涨超过8%,腾讯7%,三年后重回5万亿市值。
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报告中的十大任务中,消费放在了第一位。
对比2024年报告,十大任务排序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教兴国、扩大内需、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5年的报告十大任务排序是:
第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四,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第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扩大内需既有长期消费能力的培养,也有短期对消费需求的刺激,报告关于内需方面,有4个比较大的亮点:
1、报告提出必须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并且还在文中反复强调“股市楼市健康发展”,这是要增加大家的财产性收入,这样才能为消费提供子弹。
2、要用3000亿超长国债来支持“以旧换新”,因此,家电/汽车/家装等存量市场,将迎来政策红利;
3、“入境消费”首次写入报告,免税店政策优化,以及过境免签延长,参考去年入境政策优化后的情况,我认为今年内会有一波国际消费回流的契机。
4、7350亿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两重”建设,也就是“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5G/特高压/东数西算等新基建,可能还会继续加码。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