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随着全球企业对AI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对AI的投资也水涨船高。
但根据麦肯锡、高盛等机构的统计,今天投资AI的企业中,有75%的企业认为自己还没有取得任何回报,只有25%的企业认为自己取得了回报。
同时,企业对AI投资的回报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企业认为它关于效率,有的认为关于流程和决策的优化,有的认为要体现在业绩上。
所以,很多CEO、CIO都不清楚如何去量化AI的投入产出比。
那么,我们怎么去衡量AI的投入产出比?从哪个维度看AI的投资和回报?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首先,任何脱离了总体拥有成本(TCO)的ROI计算都是不完整的。
这里有张表是关于AI的总体拥有成本清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但是,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我们投资AI都不是从基础的数据开发、模型开发开始自己去做一个AI出来,而是采购或者是应用成熟的AI体系。
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用ROI公式来评估AI项目的经济效益。
那怎么衡量AI的经济效益呢?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出发。
第一、运营层面。AI有没有缩短关键工作流程的周期时间,比如新产品的开发上市项目或者是决策流程的审批周期。对于软件开发团队,还可以追踪拉取请求(PR)的合并频率是不是增加,这代表了更高的吞吐量。
对制造企业来说,今天应用比较多的就是AI视觉检测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它是不是降低产品缺陷率。
这里的核心就是关注AI如何改变日常业务运营,提升效率、速度和质量。
第二、客户价值和收入增长。这里衡量的就是AI对客户体验的直接影响以及跟收入增长的关联度。
比如说今天很多企业都在通过AI聊天机器人提供24小时的客服服务,那这里要考量的就是客户的净推荐值(NPS)和客户满意度(CSAT)分数。
AI搜索也是提升收入的典型应用,像亚马逊就报告,借助于AI的搜索推荐提高了35%的销售额。
ASOS、Pandora和HM这些零售商也报告说,因为AI的搜索和推荐系统,参与度和销售额都有显著提高。
还比如说AI定价,它超出了简单的供需关系,会综合考虑天气、对手定价、库存水平,以及社交媒体情绪这些因素,像沃尔玛每天都在用AI调整产品的价格,确保它们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
第三、劳动效率。这里衡量的就是AI对员工效率的影响。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时间的节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去计算:每位员工每周节省的工时×员工人数×平均时薪×52。举个例子,一个拥有500名员工的公司,如果AI工具每周为每人节省了2小时,员工平均时薪为100,那么,AI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就是500万。
像我们就评估过单仁牛商的文思子牙专业营销AI系统,它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2个人去完成至少20个人的短视频营销工作,包括文案产出、视频剪辑、账号运营和数据统计,带来明显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
第四、战略决策。
这个维度主要是衡量一些难以捉摸,但对企业长期价值比较重要的收益,比如说领导者的决策质量,企业的研发创新。特别是在决策上,这个主要就是看领导者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有了AI,是不是让决策的时候更有信心,快速的决定?或者是AI让企业战略规划的速度变快了?
总之,我们把四个维度综合起来,它们也存在一个价值链的关系。
也就是劳动效率(维度三)和运营层面(维度一)的提高,会促成客户价值和收入增长(维度二)的提高,而这些又是企业制定下一个战略(维度四)的重要指标。比如说,当一个组织成功用AI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率,员工有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那么,组织的运营指标,比如说产品开发周期,产品返工率就会得到增强。
这种运营层面的提升,就会让领导者有更多的资源、精力去思考投入到其他重要的地方,从而实现业绩的增长。这是我认为的一个评估AI投资和回报的标准流程,当然,AI项目的失败很少是因为技术问题,更多时候是战略、文化和管理上的失败,后面我还会在单仁行上跟大家继续分享关于AI的更多思考。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在AI时代,AI企业的增长和传统企业的增长模式是不一样的,传统行业的投入产出是有规律、可预测的线性增长,但AI是一种抛物线的增长模式,衡量的尺度不同。
比如说,我们在评估项目回报率的时候,都会用一个经典公式来衡量我们的投入产出比:
ROI%=(收益-成本)/成本
AI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也是根据这个公式中的收益和成本去计算,但是,AI项目有三大不同。
1. 收益滞后且多轨并行。
AI的收益像抛物线的“复利”,效果有着前慢后快的特点,往往要6–18个月才能传导到财务层面。
2. 成本结构的冰山化。
除了部署大模型、算力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本之外,AI投资还有着大量冰山以下的成本,像数据清洗、标注、算力、合规、模型重训等隐性支出,参考我交流企业的经验数据,平均占到总成本的45%左右。
3. 价值颗粒度难捕捉。
AI可能让客服每小时多接3个单,也可能让产品上市周期快了一点,这是传统财务无法一次性捕获的价值,类似企业投放的品牌广告。
所以,作为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我们去评估AI投入的ROI就需要“分阶段+多维度”的衡量框架,而非一次性算账。
综合我走访调研的传统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来看,领先企业普遍采用“2个时间轴×6个价值维度”的AI-ROI矩阵。
分为0-6个月的早期趋势性ROI以及长期实现性ROI两个时间维度,以及六个评估指标,详细请看文稿中的图。
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项目立项时先写一个“预测列”,形成一个参考值,每月滚动校准,每个季度和每半年对照“实现列”复盘评估,决定是否追加或终止投资。
今天,很多企业看不到投资AI回报的根本原因,是董事会、业务线与研发团队说着三套不同的“价值语言”,董事会看的是财务语言,业务线谈的是运营语言、研发团队讲的是技术语言。
所以,通过评估AI使用率和“2×6矩阵法”,我们可以把三种语言同步成一种,把AI的效果和回报,用更量化、统一的方式评估出来。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