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挂牌企业

首页>资讯详情

一键分享

阅读 关于预制菜和罗永浩,西贝干了件蠢事

发布日期:2025-09-13

01

这两天,一场看似寻常的餐后点评和企业出乎意料的反应,引爆了舆论,把“预制菜和西贝”送上了风口浪尖。

什么事呢?

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的用餐体验不好,全是预制菜,价格还很贵。

结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很强烈。

从他自己的描述来说,本来还跟家人在新疆旅行,一看到罗永浩的吐槽,就立马返回北京,连夜带着团队进行复盘,然后又举办发布会,带着媒体参观后厨,又表示要向消费者全面公开后厨,要起诉罗永浩,还公开了“罗永浩套餐”。

反正就是一句话,西贝不是预制菜,要跟罗永浩杠到底。

但说老实话,我真的觉得西贝干了一件蠢事。

02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西贝确实不是预制菜。

在2024年3月21日,由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的六个国家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给出了预制菜的官方定义:

这份文件还明确把四类产品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1、主食类产品,比如速冻食品、方便食品、馒头、糕点、盖浇饭等等。

2、净菜类食品:经过清洗、去皮、分切这些简单加工,但还没有烹制的菜品。   

3、即食食品:不需要经过加热或者熟制就可以食用的食品,以及可以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这些凉拌菜。

4、中央厨房产品:就是餐饮企业由中央厨房制作,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都不属于预制菜。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西贝确实像贾国龙所说的,西贝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因为西贝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在向中央厨房转型,把核心生产工艺从厨师身上 置到中央厨房,从而降低门店生产的复杂度和成本,提升了菜品的稳定性。

但是,我为什么说西贝干了一件蠢事呢?

03

关于预制菜早就在社会上吵翻天了,而且是一边倒的骂预制菜。

为什么呢?

因为用户之所以愿意去某个餐厅消费,他们付的钱不仅仅是食材成本,更包含了对厨师厨艺、餐厅氛围以及用餐环境和体验的购买。

特别是中国人非常讲究“民以食为天”,就像我们经常会评价一道菜有没有锅气。

如果当用户意识到自己吃的饭,可能是来自标准化的半成品甚至成品的时候,就一定会产生一种价值被剥夺的感觉。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餐厅的角色就从一个美食的“创造者”变成了一个食品的“加热者”,菜品的附加值被大大削减,高昂的价格也就显得不合理了。

所以,用户根本不会关心你是不是预制菜的法律定义,只会关心你是不是“新鲜现做、好不好吃”。

甚至在很多用户看来,只要你不是现场从洗菜、切配开始制作,那不管你是预加工、半加工还是成品,你都是预制菜。

那么,再来看西贝和贾国龙的回应,全部都聚焦在法律定义上,虽然在法律层面确实站得住脚,但你真的能回应用户在情感体验层面的疑问吗?

回应不了的。

我曾经在单仁牛商的课上跟所有企业家讲过一句话,包括我在单仁行里也写过:“企业的领先,不是产品领先,不是先进入市场就叫领先,而是在用户的认知中领先。”

企业真正的领先优势一定是用户认知领先。

你要是跟用户认知反着来,你再怎么产品领先,就像中央厨房再怎么干净,再怎么效率,出品再怎么稳定,它就是比不过用户认知当中“现炒现做”的概念。

特别是西贝之前一直就因为“贵”备受争议,现在贾总不仅把人家5个人吃了800多元公布出去,还要连带着说:“我不贵,我很冤,我上半年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

在中国老百姓的普遍认知当中,人均160以上的价格,谁看了觉得你不贵?我真的觉得贾总完全跳入了“自证陷阱”里,当用户觉得你贵的时候,你再怎么解释“不贵”对用户来说都是在狡辩,因为你是在逆着用户的认知,强行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

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有两个最难的事情,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来,二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的脑袋里。

西贝刚好两件事全干了。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不要去回应“贵”的问题,而是转移到更高的价值维度,你要去思考用户还有哪些没有被满足和注意到的深层需求,去提高自己的产品服务。

同时,从侧面去体现和传递自己的服务、环境、技术、价值理念,提高品牌的形象,从更高的维度让用户认为你的定价没有问题。

就像西贝之前专门给儿童出过营养套餐,这点就做得不错,假如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吃好了,特别是如果还有专人去介绍这顿餐对孩子的营养价值,我们是怎么准备的?

你还会纠结这顿饭贵不贵的问题吗?

04

另外,我还觉得西贝有一点很不好,你跟罗永浩去吵什么呢?吵赢了对你有好处吗?

罗永浩是谁?

从上次俞敏洪和董宇辉那件事就能看得出,跟他没关系的事都能硬凑上去拱火,那跟他有关的事,他巴不得你跟他吵到底,吵的越厉害,流量越大,他就越高兴。

而且,从罗永浩的评价来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他可能确实吃的不满意,但罗永浩把个人抱怨指向了“预制菜”这个更深层次的行业问题。

相当于巧妙地把个人消费不满,转化为了一个消费者认知中还没有接受的社会议题,人家早就立于用户认知的不败之地了。

所以,西贝一回应,罗永浩马上就连回了十多条微博,而且,基本上都是从用户角度去谈自己的感受,跟其他用户去互动。

比如说“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这句话就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大众对于预制菜的普遍观感。

在吵架对线这个层面,罗永浩绝对是大师。

所以,这个时候,西贝再怎么去辩护,从大众的认知和体验上来说都很难让人信服。

而且,有一点西贝做的特别不好,就是把罗永浩点的菜当作套餐给公布了。

如果一个消费者有不满,你作为企业把人家吃的什么全公布出去,这是不是又触犯到大众敏感的个人隐私问题了?

这不是又把罗永浩往“公众情绪代言人”这个角色上推了?

而且,为了让舆论扩大,变得更有利于自己,罗永浩又宣布悬赏10万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把调查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广大网民。

我请问一下西贝,这个时候有对手故意诬陷你一下,或者是带节奏强调西贝贵,西贝要花多少代价去挽回用户的认知?

就算最后法律宣布西贝获胜了,那西贝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和好感还剩下多少呢?

05

其实,西贝一开始如果不回应,或者是把罗永浩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来看待,对个人消费不满表示歉意,可以退款,可以补偿,欢迎下次再来,如果消费者愿意,也可以去自己的后厨参观制作过程。

那么,这件事自然就过了,这就是品牌公关当中的降级处理,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跟用户认知、情感完全对立的维度上。

我记得我在2006年创立单仁牛商的初期,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还不发达,很多企业都不了解互联网,我去讲怎么用好互联网营销,利用互联网赚钱,那真的不知道挨了多少骂。

甚至是我在台上讲,人家就在台下骂,还有记者专门报道说你怎么怎么不行。

那我怎么办呢?我去跟人家争个高低吗?

我当时对于不信任的用户就去了解他为什么不信任,问题在哪里,我们怎么去改进,这也催生了我们的复训体系和课程优化。

对记者呢,我们就邀请他来公司参观,去课程现场跟客户交流,了解我们的课程和企业案例,这位记者也确实讲理,了解完之后现场就表达了歉意,回去就把报道删了。

那实在是要骂的,我也没办法,我就服务好我的目标对象,先保证他们满意,同时,我们自己也加紧了品牌宣传,特别是我作为创始人,我自己更要带头加入进去,要给更多潜在用户传递知识和价值,把我们的研究和结果传递给他们,要对他们有帮助,成为用户的朋友。

这也就逐步有了今天坚持到3453天的单仁行,毫不夸张的讲,这是我到今天整个集团里都亲自参与的一线工作,每一天都是如此,哪怕是深夜凌晨我都和团队一起确认单仁行的内容和音频。

当然,这些付出都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包括当初不信任的客户,当他们看到结果,看到你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你的价值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改变认知,愿意去信任你,有很多的牛商这么多年一直跟着单仁牛商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加优秀。

所以,有时候老板不要用情绪去处理问题,更不要觉得我的产品好,我的流程好,我站在产品和企业的角度觉得我自己没问题,那我就天下无敌,谁来了我都得跟他干到底。

我们更要学会站在用户角度,从用户的情感、体验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自己不专业的地方,不要去插手,让专业的人去处理,少踩坑也比自己跳到火坑要强。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企业有哪些维度评估AI带来的收益,怎么衡量AI的投入产出比?
下一篇: 美团提前打出中秋温情牌,是不想打价格战,还是另有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