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8月底中国5300多家上市企业递交半年报后,我们做了一个小统计。
2025年上半年,A股超过5300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5.01万亿,同比只是微增了0.16%。
尽管营收增长乏力,但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实现了显著修复。
上半年,全市场合计实现净利润3万亿,同比增长2.54%,比2024年全年提升了4.76%,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实现盈利,其中2475家公司净利润录得正增长。
营收与利润增速之间的“剪刀差”是我们理解当前市场的关键。
营收的乏力代表着目前市场需求仍然疲软,而利润的增长意味着大量的企业开始从追求规模扩张的“量”到注重盈利能力“质”的集体转型。
以往的粗放式增长逐渐失去了作用,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带来利润的改善。
那么,有哪些行业处于高增长当中呢?又有哪些行业依然深陷在泥潭中呢?
02
透过中国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化。
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业绩增长显著领先于市场整体水平。
像创业板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9%和11.18%,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营收增速也分别达到4.9%和6.08%,特别是像AI、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尤为显著,AI领域的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达到了819%。
相反,像房地产、光伏产业依然深陷内卷和衰退的困境,它们过去的高速扩张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供需关系的严重错配。
比如说万科A蝉联了A股上半年的亏损王,亏损超过百亿,30家发布半年报的光伏企业,扣非净利润为正的仅有8家,还有三家占据了亏损前10的席位,传统能源的煤炭行业利润也在下滑。
这就意味房地产和传统能源驱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正在转变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不管是资金、政策支持都在向这些科技创新产业流动,绿色经济的新兴产业也获得了不少支持,并且,这些支持都在逐步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高成长业绩,新旧动能的转化正在加快。
那么,对很多企业来说,我们都必须重新评估自身业务对传统房地产模式的依赖程度,要积极调整自身战略,向新的增长引擎和高增长行业靠拢。
03
当然,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中国经济中,研发投入成为了衡量一家企业长期价值的关键指标。
营收规模反映的只是企业当下的市场地位,而研发投入代表着企业穿越周期、构筑竞争护城河的核心关键。
在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的研发投入超过8100亿,同比增长3.27%,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比亚迪以无可争议的优势,蝉联A股“研发之王”的称号。
在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支出达到了309亿,同比增长53%,占到公司总收入的8.3%,并且是同期净利润的两倍,甚至接近吉利、长城、理想、小鹏这些新老车企的研发总和。
我们把309亿拆分一下,相当于每天有1.7亿研发经费在燃烧。
更形象点说,把这些钱叠起来,比亚迪每天投入的研发经费,相当于烧掉一座170米高、近2吨重的人民币大厦,四天在研发上烧掉的钱就超过了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632米)。
其实,研发在很多时候都是利在未来,并不能直接支持当下的销售,甚至搞错了就是白投入,什么都得不到。
但有意思的是,从2011年到今天,在过去的14年里,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投入要高于净利润,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100亿。
比起很多公司越是缺什么,就越喜欢强调什么,比亚迪确实践行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
这样的巨额研发投入也迎来技术爆发,像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这些颠覆性技术。
特别是在7月,比亚迪实现了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并承诺兜底可能造成的一切损失,这也改写了市场之前认为的“智能化是比亚迪弱项环节”的印象。
所以在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来到了3713亿,同比增长23%,历史上首次在同期收入上超越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杆企业特斯拉,同时,比亚迪在海外市场进程势如破竹,2025年前七个月出口超过55万辆,同比猛增130%,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出口总量。
在欧洲、拉美、东南亚多个关键市场,比亚迪凭借着自己技术、全品类产品矩阵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蚕食传统汽车巨头的市场份额,这就是对技术持续投入所带来的结果。
04
当然,在比亚迪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转轴策略往往容易被忽视。
比亚迪一开始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随后接替日本厂家的生态位生产镍镉电池,接着又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手机代工厂和电池供应商。
虽然业务领域,服务的对象变了,但核心的技术和模式没有变,这就是第一次转轴策略的实施。
比亚迪在进入到技术密集型行业后,会把生产环节细分到每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流水化工序,然后依靠自研的半自动化设备和中国优质的劳动力把成本压到最低,通过性价比超越对手。
在进入汽车产业后,这一套打法也延续下来,成为了垂直整合模式,也就是企业把全部产业链条都纳入到自身内部解决,对整个上下游实行强管控,获取成本领先。
所以,比亚迪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奉行垂直整合模式,买的不如自己造的。
但是,在2017年,垂直整合模式被改变了,这是比亚迪相当重要的一次转轴策略。
垂直整合模式的精髓在于:劳动力带来的规模优势,以及大大小小的全产业链都是自己的,以“总成本更低”的优势获得市场认可。
但汽车的产业链条非常长,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超过1万个,全管控的压力很大,也很难把每个环节做精做深,虽然成本领先,但在细分市场和关键零部件上没有绝对的优势,全而不强。
为了提高品质,2017年王传福整合公司大大小小的事业部,重新划分范围,同时对比外部市场的质量,自家的东西不行,该关门的关门,该采购的就去采购,不能在内部比,而是要在外部竞争中同样能够生存下来。
像比亚迪的座椅厂被直接关闭,随后,比亚迪更是拆分出了5大弗迪系公司,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模具,它们在满足内部供应后,还必须要独立在外部市场进行销售,供应其他企业。
比亚迪这次重要的转轴,实际上就是放弃了传统的聚焦成本的人海战术,而是确立了“技术为先”的战略,发挥工程师的智慧,专攻核心技术,把其他非核心的供应链都开放出去。
这几次重要的转轴,逐步构建起了比亚迪超过10万人的工程师队伍和文化,以及今天在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下腾飞的业绩。
05
在《未来呼啸而来》这本书中,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写道:
“未来十年将充满根本性的突破和改变世界的惊喜,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主要行业很快就会被彻底重塑。”
当然,这本书写于2019年,虽然戴曼迪斯没有把汽车产业写进去,包括今天的AI发展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但是,从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变化,从中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分化,再到汽车产业从燃油走到电动,再从电动走向智能化,我们目睹了更替和新生。
所以,尽管我们的经济还在调整当中,但技术在发展,产业机会和营销机会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我想对于经营者、创业者来说,戴曼迪斯的下一段话更能让我们振奋。
未来都将会有不可思议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这将是一个到来的比我们想象的更快的未来,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想像力舞台,欢迎来到这个非凡的时代。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