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家看到今天单仁行标题,是不是感觉有点奇怪?
什么叫做“你的团队超过2个披萨了吗?”
其实在前面文章我们讲到了领先者的悖论,有同学就问我,企业在取得成绩之后,不断扩大的组织规模和管理层级,是不是也是他们变得迟钝,衰落的内在原因?
的确如此。
伊查克·爱迪思有一个“公司生命周期理论”,从生物学角度隐喻描述了类似的过程:
企业会经历从充满活力的“婴儿期”、到高效的“盛年期”,再到不断庞大,变得僵化的“贵族期”、“官僚期”,最终走向“死亡”。
但问题在于,在现实情况中,企业面对成长当中的问题和增长,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增加组织规模。
就像原来2个人可以做好500万的业务,当业务增长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时候,2个人就很难兼顾了,必须要增加人手;还比如说增加新业务的时候,企业一定需要主动扩大团队的规模。
不能说我担心以后变得迟钝、缓慢,那我现在就选择不长大,不扩张了。
就像一个幼儿长大成人,他的身高和体重都会随之增加,同时,支撑身体的骨骼也会重塑,骨密度和软骨细胞也会持续增加,这才是健康的表现,但这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人在老年期骨量开始流失的情况。
所以,怎么去解决这种“骨量流失”,防止组织规模变得庞大臃肿导致企业走向衰落,一直是管理学和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
两个披萨原则,就是亚马逊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实践。
02
什么叫两个披萨原则呢?
其实很简单,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说:“任何一个团队的规模,都不能大到两个披萨还喂不饱”。
这也是亚马逊为了维持自己能够像创业公司一样永远处于“第一天”(Day 1)而设计的关键机制。
贝索斯认为,团队规模的膨胀是导致效率低下和决策迟缓的根源,所以,理想的团队规模应该控制在5到8人之间,最好不超过10人,正好能吃掉2个披萨。
当然,为什么会是这个数字,其实也是有研究的。
它背后是对沟通成本增长规律的理解,什么意思呢?
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加,团队内部潜在的沟通渠道数量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可以通过公式C=n(n−1)/2来计算,其中n是团队人数。
举个例子,一个6人的团队有多少条沟通渠道呢?
答案是15条。
那么,一个12人的团队会有多少条沟通渠道呢?
是30条吗?
不对,而是66条。
假如我们理解这个概念,你就知道为什么一个项目延期了,最好的做法不是去增加人手,增加进去的人只会让项目更加延期,因为沟通成本指数级上升了。
03
当然,团队人数只是“两个披萨”的冰山一角,它的真正威力,在于背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与配套措施的协同作用。
第一、单线程领导模式。
团队必须拥有一个明确、量化的共同目标,所有人都对最终成败负有完全的责任。
一个没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只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团队 。
为了让小团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亚马逊推行了一个重要的配套概念“单线程领导模式”,也就是一个团队和团队领导者百分之百地专注于一个单一的产品、服务或任务,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就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
第二、自主权。小团队会被授予高度的自主权,能够在没有传统层级审批的情况下,独立做出决策,推进工作。
当然,贝索斯把决策分为了两类,一个叫“单向门决策”,就是那些耗费庞大资源,一旦做出就很难逆转的重大决定,这就需要领导层去谨慎分析。
另一个叫“双向门决策”,也就是涉及资源不多,即使做错了,也能够随时进行撤销和修正的决定。所以,亚马逊主要是下放了“双向门决策”,鼓励团队在掌握70%信息的时候就要敢于决策,立马行动,而不是等到有100%把握,等到最高的领导去审批。
所以,在这种高度的自主权下,每个成员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对最终成果的直接影响,都可以去讨论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并且对此负责。
第三、跨职能的技能组合。
麻雀虽小,但也要五脏俱全,团队在成立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所有关键技能,包括跨职能的组合,目的就是能够去独立完成所有工作,不需要去依赖其他部门的支持。
第四、直面客户。
这也是亚马逊本身坚持的“从客户出发,逆向工作”的文化,重点不是我们擅长什么,而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变得擅长。
所以,亚马逊要求团队能够直接接触到他们的客户,哪怕所服务的业务是面对内部的,也要当客户去解决,建立直接的反馈回路,获取第一手的反馈。
当然,这种文化的建立就需要领导者长期的投入,像亚马逊内部就流传着“贝索斯的问号邮件”,贝索斯会查看客户的投诉和建议,然后复制到邮件上直接转发给对应的团队,附加上一个问号。
收到邮件的团队,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事情原委,跟客户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然后再把结果提交给贝索斯。
04
当然,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假如这个团队服务的产品因为业务增长变得过于复杂,原本的团队人员不够支撑了怎么办呢?
亚马逊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他们不是简单地为现有团队增加人手,因为这违反了“两个披萨”原则,导致沟通成本增加,相反,他们采用了一种“有丝分裂”的组织裂变方式。
什么意思呢?
他们把原有业务和团队一分为二,裂变成两个新的、更小的“披萨团队”。
每个新团队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单线程专注”,分别负责原业务的一个子领域。
举个例子,一个负责电商平台算法的团队,因为业务增加,就会裂变成一个专注于“搜索算法”,另一个专注于“推荐算法”的两个独立团队。
这种“有丝分裂”的机制,就使得亚马逊能够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维持一个相对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让他们依旧有能力去创新。
就像AWS的出现,它本来是亚马逊为了运营自身电子商务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数据库等等,在内部开发的一套可扩展的计算基础设施,
但亚马逊看到了外部开发者、初创公司对这种基础设施也有需求,特别是每一年圣诞节过后,(亚马逊)大量剩余算力和计算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他们就思考这些需求是一个全新的客户群体,我又有过剩的能力,那我能不能换个应用场景,把这些剩余的服务卖给这些新客户呢?
于是,亚马逊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把内部团队裂变成多个团队,逐步把这项内部能力进行商业化,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按量计费的方式把内部服务推向外部市场,最终在电子商务之外,开创了万亿级别的云计算市场,带动了全世界云计算的展开。
我想,对于我们很多中小企业包括进行转型的企业来说,两个披萨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应对市场变化,在业务增长的同时保持团队的敏捷,减少我们管理和沟通的成本。
当然,两个披萨原则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由于团队成员少,一旦掌握关键技能的成员离开了,团队可能就停摆了。
同时,披萨团队如果太多,就容易形成团队壁垒,因为每个团队都被要求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碰到复杂业务想要进行团队协同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但是,别急,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人,明天的单仁行,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组织模型。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